和娃对话,就如同照镜子。
和宝哥哥的一段对话,让我再一次顿悟了“育儿就是育己”的深刻内涵。
事情是这样的:
宝哥哥要看《汪汪队》(动画片),我欣然同意,在看之前,我如约建议:“我们看一集好不好”?
“看两集吧,妈妈”宝哥哥伸出右手的两根手指(呈✌️状),然后伸出左手的一根手指,分别点着这两根手指说:就这两集(一集10分钟),那胖嘟嘟的小手来回点着,眼睛亮亮的看着我,样子认真又可爱。
我向来是个“说是”的妈妈,面对这样的可爱极了的小宝贝,更是无力反驳,于是欣然接受了宝哥哥的合理要求。
接下来的一番话,我是当场一脸惊讶小表情。
宝哥哥说:妈妈,我只看两集,看两集就关了,关了想哭就哭,妈妈会陪着我,是不是?
我略微激动的说:宝宝说的对,我们约定看两集就看两集,如果看完关了电视,宝宝感到想哭的话,你就尽情的哭,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直到你感觉好了。
最后,我们一起去拉线、按开电视,找到《汪汪队》,选择了他想看的两集。等到第二集要结束的时候,宝宝抬头看着我,试探着说:“妈妈,再看一集吧”。
我笑着摸摸他靠在我胳膊上的的头说:“我们约定的是两集啊”,正说着,电视结束了,我问“我们谁关”,宝哥哥没有回答,我知道他很难回答,于是我征求了他的意见后关了电视。
电视结束,宝哥哥没有哭,但看得出有点失落,我主动提了关于情绪的话题:
“两集完了,宝宝还很想看是吗?”我问。
宝哥哥说:嗯。
“宝宝这么想看,可还是遵守了和妈妈的约定,你要感觉不好,可以选择你认为会好一点的方式表达,比如哭。
令我惊讶的是,宝哥哥这次没有哭(以往大部分时候,都会哭得稀里哗啦,妈妈抱着,轻拍后背,也得三分钟才能好转),而是主动和我讲述电视里的某些我们看时一起哈哈大笑过的情节:妈妈,灰灰从回收卡车扔出来的东西落在毛毛头上了…
我赶紧进入角色,用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配合他,是啊,太搞笑了,正好落在毛毛头上,你记不记得还有那个南瓜,正好把眼睛露出来…
对对对,还有那个没了气的海豚…
如果旁边有别人,一定被我们娘俩云里雾里的聊天惊到。
反复的讲述、模仿、哈哈大笑之后,我俩该干嘛干嘛去了。
隔了一会儿,宝哥哥说:妈妈你哭一个。我假装哭了几声,宝哥哥说:妈妈,我陪着你。
我的心里暖暖的…
作为还有两个半月才满三岁的小宝宝,说出这样“高质量”、“有内涵”的话着实让我惊讶不已,他事后的行为更是让我受教了。回头想想,这一切又理所当然,因为他知道他是可以有情绪,也可以发泄情绪,最关键当他情绪来临时有人陪着他,这也一瞬间让我明白,情绪被看见、被接受、被认可、被包容、有陪伴的背后是孩子深深的安全感,他觉得安全了,就愿意表达了,表达了也就缓减了。在这件小事中,他知道电视必须要关,但他可以不开心,可以哭,可以选择他想要的方式表达而妈妈会陪着他,这让我又一次验证了坚定而和善的力量,也再一次让我看见什么叫“镜子效应”。
作为妈妈,因为理解,所以我的情绪会更稳定;而作为小宝,他会觉得因为被看见、被理解、被包容而更淡定。
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小情绪,每一次表达,每一次认可,每一次包容,每一次陪伴,每一次共同面对…都是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