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春梅《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近日读了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这本书,在温暖的文字里徜徉,触摸到她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感受到她对教育本质、对教育核心价值的思考。
在那间温暖而美好的教室里,周老师向孩子们传递着美好。在那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平凡小事上,在那些容易被别人关忽略的细节中,她发现了教育的契机,用自己的爱心点燃了学生,也点燃了自己。透过文字,我认识了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周老师。
周老师坚守正能量,不断地给学生传递着正能量。《传递》一文中,周老师把学生琪来信中的故事读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明白,“生活没有那么艰难,试着说服自己,再努力地活一次。”可爱的学生们也把这个故事讲述给别人听,让自己成为温暖传递中的一员。更多的时候,以写信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向学生传递爱,传递正能量。
周老师真诚地关心学生,给了学生们阳光般的温暖。《橙色的手套》一文,那个悲伤沉默的女孩,用写作的方式来怀念因病过世的父亲。周老师深知最深切的悲哀,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安慰。周老师只是告诉女孩,只要她愿意写,自己就愿意读,而且会一直读下去。周老师还找机会送给女孩一双橙色的手套,把温暖留在了女孩的心里。多年后,女孩在网络日志上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在我眼里,她对我的帮助如同再造了我。”周老师对女孩的真心呵护,陪伴她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令她终生难忘。
周老师是安静的,她说自己不会“拉家常”,但她找到了适合自己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文字。她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和随笔,用文字来回应他们,学生信任她,课余或毕业之后还会继续用文字向她倾诉,或表达思念与祝福。读着周老师真诚的回信,感动于她对学生的那一份理解和呵护。
周老师利用自己对诗歌的热爱,给孩子们留下美好而神圣的回忆。她经常会用课堂上零碎的几分钟,和学生分享一首小诗。让如梦幻、如青春一样纯洁美好的诗,静静地流淌在校园里,流淌在孩子们的青葱岁月中。她的学生深深地爱上了读诗、写诗。记得有一位女生被辛波斯卡的诗深深吸引,手自抄录,利用三个多月抄完全诗;还有三位学生创作了一本朴素的诗集《诗四十七首》,并把它作为教师节的礼物赠送给周老师。这让我们见证了诗歌的力量,相信在未来的漫长人生中,诗歌还将不断的予以孩子们更多的滋养。
周老师那辽阔的教室里,有诗书,更有梦想,那么多学生毕业后还怀念着她的课堂留下的青春记忆。毕业了的学生会时常想到她,当孩子们在大学校园里看到满园的绿色,会想到同样喜欢树的周老师;在图书馆看到《小王子》,会想到周老师的第一堂课;看到《顾准文集》会想起老师谈顾准时的愤激和沉郁……能够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源于周老师与她的学生实现了深刻的心灵沟通。
周老师对孩子们尽心尽力地付出,她真诚地爱着她的学生,把自己的教室营造成了美好而丰富的世界。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周老师的学生也非常喜欢她。悄悄递过来的雨伞,成人仪式上同学献上的花,手工制作的紫色书签及那温柔的话语,节日发来的祝福短信和电子邮件,那个有心的女孩更是整理出八十多条“周春梅老师语录”……这些都在周老师心灵中的某个角落长久保存着,成为温暖一生的美好记忆。
周老师之所以能够让课堂闪闪发光,源于她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始终保持初心,追求最好的教学状态,更源于她总是安静地读书、思考,有一个辽阔的心境。她不停地读书,带领学生追求为精神生命的阅读,努力让课堂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喜欢周老师营造的美好教育境界,钦佩她以深沉、朴素的姿态站立在讲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灿烂星空,让辽阔的世界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在这个追逐浮名和金钱的时代,也有一些短视的教师,就如同《“育人”还是“驭人”》一文中提到的两位老师一样。那位英语老师对达不到他要求的学生,是这样惩罚的:将试卷狠狠地扔到地上,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到讲台前来捡。而另一位数学老师呢?每次考完,排出名次公之于众,让后十名的学生起立示众,请同学们围观鼓掌,美名其曰“鼓励”。处于敏感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意这种“示众”,因为恐惧,一心要把他那门功课才好。现实中也有这样急功近利的教师,他们看重的是成绩,不在乎用什么方式来达成想要结果,无形中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叶圣陶先生说过:“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教育不光应该着眼于分数,而应该看到更遥远的未来,教育要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作为教师,要努力找到教育的原点,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给孩子们自由生长的空间,在他们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引领他们成长为精神明亮的人。
读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多的思考。今后的日子里,定当以周老师为榜样,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更多地关心孩子的精神成长,努力把自己那间小小的教室,营造成孩子们诗意行走、绽放生命的美好家园!
<���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