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彝尊(清代)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注释: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区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嘉庆一统志 顺天府》:‘居庸关,在昌平州西北,去延庆州五十里。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峡峙,巨涧中流,悬崖峭壁,称为绝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山峦间花木郁茂葱茏,犹如碧浪,因有”居庸叠翠“之称,是“燕京八景”之一。
子规:鸟名,一名杜鹃。鸣声凄切,能动旅客归思。
嶂:似屏障的山峰。
榆林:榆林堡。在居庸关西五十五里。清代顾炎武《昌平山水记》:“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己酉,上亲征,
驻跸唐家岭,以四日至嚣庸关。其疾行则一日而至榆林,榆林在岔道西二十五军”。
译文:
居庸关上,杜鹃啼鸣,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 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天,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平线。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近近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
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余霞中。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片。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 ,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榆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关望云,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峰“之西吗?
赏析:
起句看似平平叙来,并未对诗人置身的关塞之景作具体描摹。但对于熟悉此间形势的读者来说,“居庸关”三字的跳出,正有一种雄关涌腾的突兀之感。再借助于几声杜鹃啼鸣,便觉有一缕辽远的乡愁,浮升在诗人的高岭独伫之中。清澈、明净的泉流,令读者忘却身在塞北;那徐徐而奏的泉韵,简直如江南的丝竹之音惹人梦思。但“坐骑”恢恢的嘶鸣,又立即提醒这是在北疆。因为身在山坂高处,那黄昏“落日”,也见得又圆又“低”,如此高远清奇的苍莽之景,就决非能在烟雨霏霏的江南,所可领略得到的了。
“雨雪白飞千嶂外”句,即展现了那与“饮马流泉落日低“,所迥然不同的又一奇境——剪影般的“千嶂”近景后,添染上一笔清莹洁白的“雨雪”作背景,更着以一“飞”字,便画出了一个寥廓、素洁,竣奇而不失轻灵流动之美的世界。
诗之结句把七百里外的榆林,说得仿佛近在咫尺、指手可及,有点夸张。但它恰正是人们在登高望远中所常有的奇妙直觉。这结句虽然以从唐人韩翔“秋河隔在数峰西”句中化出,但境界却高远、寥解得多:它在刹那间将读者的视点,提升到了诗人绝后的绝高之处;整个画面的空间,也因此猛然拓展。于是清美、寥廓的北国,便带着它独异的“落日”流泉、千嶂“雨雪”和云海茫茫中指手可及的榆林古塞,苍苍莽莽地尽收浏览者眼底。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背景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此诗约作于清圣祖康熙三年(1665年)。朱彝尊曾北至今山西大同一带,参赞其同乡曹溶幕府,在此前后,朱彝尊游历了北方山川名胜,作者在游历居庸关后,写下了这首诗。另一说法是此诗约作于17世纪80年代,作者出居庸关到宣府、大同等地,过居庸关写下了这首诗。
(繁) 出居庸關
作者:朱彜尊(清代)
居庸關上子規啼,飲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飛千章外,榆林只隔數峰西。
註釋:
居庸關:在北京市昌平區西北,為長城重要關口。《嘉慶壹統誌 順天府》:‘居庸關,在昌平州西北,去延慶州五十裏。關門南北相距四十裏,兩山峽峙,巨澗中流,懸崖峭壁,稱為絕險,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山巒間花木郁茂蔥蘢,猶如碧浪,因有”居庸疊翠“之稱,是“燕京八景”之壹。
子規:鳥名,壹名杜鵑。鳴聲淒切,能動旅客歸思。
章:似屏障的山峰。
榆林:榆林堡。在居庸關西五十五裏。清代顧炎武《昌平山水記》:“永樂二十二年四月己酉,上親征,
駐蹕唐家嶺,以四日至囂庸關。其疾行則壹日而至榆林,榆林在岔道西二十五軍”。
譯文:
居庸關上,杜鵑啼鳴,驅馬更行,峰回路轉,在暮靄四起中,忽遇壹帶山泉,從峰崖高處曲折來瀉,頓令人驚喜不已:在這塞外的山嶺間, 竟也有南國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馬壹飲,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遙看蒼茫的遠天,又見壹輪紅日,正沈向低低的地平線。那猶未斂盡的余霞,當還將遠遠近近的山影,輝映得明熒如火。
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還沐浴在壹派莊嚴肅穆的余霞中。回看北天,卻又灰雲蒙黎。透過如林插空的千百峰章,隱約可見有壹片雨雪,紛揚在遙遠的天底下,將起伏的山巒,織成茫茫壹片。意興盎然地轉身西望 ,不禁又驚喜而呼:那在內蒙古準格爾旗壹帶的“榆林古塞,竟遠非人們所想像的那般遙遠!從居庸關望雲,它不正”只隔“在雲海茫茫中聳峙的”數峰“之西嗎?
賞析:
起句看似平平敘來,並未對詩人置身的關塞之景作具體描摹。但對於熟悉此間形勢的讀者來說,“居庸關”三字的跳出,正有壹種雄關湧騰的突兀之感。再借助於幾聲杜鵑啼鳴,便覺有壹縷遼遠的鄉愁,浮升在詩人的高嶺獨佇之中。清澈、明凈的泉流,令讀者忘卻身在塞北;那徐徐而奏的泉韻,簡直如江南的絲竹之音惹人夢思。但“坐騎”恢恢的嘶鳴,又立即提醒這是在北疆。因為身在山阪高處,那黃昏“落日”,也見得又圓又“低”,如此高遠清奇的蒼莽之景,就決非能在煙雨霏霏的江南,所可領略得到的了。
“雨雪白飛千章外”句,即展現了那與“飲馬流泉落日低“,所迥然不同的又壹奇境——剪影般的“千章”近景後,添染上壹筆清瑩潔白的“雨雪”作背景,更著以壹“飛”字,便畫出了壹個寥廓、素潔,竣奇而不失輕靈流動之美的世界。
詩之結句把七百裏外的榆林,說得仿佛近在咫尺、指手可及,有點誇張。但它恰正是人們在登高望遠中所常有的奇妙直覺。這結句雖然以從唐人韓翔“秋河隔在數峰西”句中化出,但境界卻高遠、寥解得多:它在剎那間將讀者的視點,提升到了詩人絕後的絕高之處;整個畫面的空間,也因此猛然拓展。於是清美、寥廓的北國,便帶著它獨異的“落日”流泉、千章“雨雪”和雲海茫茫中指手可及的榆林古塞,蒼蒼莽莽地盡收瀏覽者眼底。
創作背景:此詩創作背景存在爭議,壹種說法是此詩約作於清聖祖康熙三年(1665年)。朱彜尊曾北至今山西大同壹帶,參贊其同鄉曹溶幕府,在此前後,朱彜尊遊歷了北方山川名勝,作者在遊歷居庸關後,寫下了這首詩。另壹說法是此詩約作於17世紀80年代,作者出居庸關到宣府、大同等地,過居庸關寫下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