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一流公司的人才选拔标准,看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素养。
重点回顾:
1.如今选拔人才的特点:竞争某一个职位的众多候选人,通常专业水平都不差,因此要比专业水平以外的能力;很多工作未来所需要的技能在当下的大学里并没有教授,掌握新知得靠自己的悟性和努力。
2.高盛选拔人才三原则: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与人沟通的基本技巧;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比知道答案更重要;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如果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问题,懂得求助于别人。
3.世界上各行各业的精英的共性:善于解决问题,更看重方式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要结果。
吴军老师,您好
自我驱动力之所以如此重要,几乎可以说是终身学习者的第一性原理,是因为学习是一件总被我们“想得容易”的事,而学习同时又是一件非常长期的事,难以量化,所要求的持续和动力远超我们想象。
就相当于一提起学习,我们每个人随时都能拿出一瓶水说,你看,我随时都提醒自己要学习;但实际上这瓶水放了多久,自己多久才喝一口?我们也很久未曾照过镜子,自己已经严重脱水却不自知。
所以自我驱动力提供了持续学习的两个必要条件:主动和长期。
去年我明白了一件事,真正的终生学习者的词典里是没有“坚持”这个词的,因为学习这件事已经成了生活中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不可或缺的事了,有哪个人会说自己吃饭喝水需要坚持的?
所以拥有“自我驱动”的关键在于,给这件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
知识之外的各种提升自我价值的能力,同学们都全面分析过了,那么不说具体的某项能力,我说一种方法意义上的能力——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能获得什么?我简说三项:
1.思维方式
读书首先是学别人的思维方式,哪怕是无意识的阅读也会重塑个人的思维体系。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知识,因为知识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能够构建起你的知识架构。跨界学霸严伯钧老师也说过知识架构如同盖房屋,没有骨架地基的水泥终是一盘散沙。知识是“死”的,但知识架构是“活”的,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知识架构才能不断完善。
读书-思考-嵌入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建立的知识架构不一定完全正确,可以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调整改造,逐步巩固。
2.故事人情
包括两点,第一是移情能力
移情不是同情,同情是跟别人有同样的感受,移情则是能够在不同的境况中理解别人感受,是一种能够在看起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互联系,能够在看起来不合情理的现象中发现规律的能力。
第二是道德境界
道德不是说教,而是在遇到复杂问题时的审慎取舍,可以说是一种选择。何帆老师在阅读中总结出学习道德的一种途径,就是思考在遇到各种道德两难困境时该何去何从。
3.第三选择
生活中两难选择太多,更难的是我们不知道有第三选择的存在。比如选择题这种有唯一正确选项的考试方式,就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和做决策时我们习惯于在ABCD中选出标准答案,难怪李开复博士说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学生相比,在解决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方面不相上下,但在面对开放型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
吴伯凡老师将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惯式影响解释为一种心智上的“负资产”,教育模式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悄悄的给我们的心智注入很多的负资产,我们从而常常不自觉获得了一种认知:面对这个世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有限,甚至是极有限的选择当中做出一种选择。很多选择都不再是选择,而是按照一种思维惯性去找到所谓的标准答案。
就像“丐词魔术”,有人给出一个问题,表面上好像有两种选择,但你无论选哪一种都落入到它的圈套。比如,“听说你道德高尚,那么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父亲?”这种其实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但是,几乎所有的只能二选一的选择当中,都存在着一个我们没有看到和意识到的第三选择。这个第三选择既不是你赢我输,我赢你输,你输我输,而是你赢我赢。事实上我们要知道,大量冲突虽然存在,但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安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