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创造”与“再造”的异同——李克富
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2)再造性思维:是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像又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
(1)创造想象: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和图示,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家创造一个文学的典型人物;画家构思一幅图画;服装设计师想像出一款服装的新款式。
(2)再造想象: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我们看了文学作品,在头脑中也产生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的形象。
(3)幻想。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指向未来,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是对过去的回忆。只有对未来的憧憬而没有实现这种愿望的努力,愿望没有实现的可能,幻想就成了空想。空想对人的行为没有推动的作用,因而是消极的。
想象的故事
作者: 蔡维忠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回过头来,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红色的双唇微微张开,脸上的表情不悲、不喜、不怒、不惧,但很丰富。这是什么样的表情呢?
人们看到17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所画的这幅肖像,总会被它深深吸引,却又百思不得其解。它让人联想到《蒙娜丽莎》。两幅画都令人难解,只不过蒙娜丽莎的表情深藏不露,甚至有点诡异;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则是鲜活灵动,但又矛盾纠结。
当19岁的女孩特蕾西·雪佛兰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就立即买了一件复制品。她走到哪里,这幅画就陪她到哪里。她把画挂在墙上,反复观看,揣摩女孩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意思。
16年后的一天,她躺在床上看画,又一次被女孩深深吸引。她突然起了一个念头:画家是怎么让女孩产生那样的表情的?
带着这个问题,特蕾西开始调查研究。女孩是谁?没人知道。画家是怎么样的人?他有家庭,和妻子生了11个小孩。除此之外,人们对他所知甚少。正好,特蕾西是作家,她要想象、构思属于她自己的故事。
作家把女孩安排到画家家里。有人猜想女孩是画家12岁的女儿。这不可能!根据那个时代的画风,如果一名女性的嘴唇张开,代表她在向男人袒露愿望。所以她那一脸暧昧的表情,不可能是女儿看父亲时的表情。
那她是什么人呢?就让她做个年轻可爱的女仆吧。
作家还把女孩安排到画室里。画家有11个儿女,这是多么喧闹的家啊!他需要一个清静的地方,不许家人进入画室;而仆人可以进去收拾打扫,女孩就这样进入画室了。
作家还给女孩赋予艺术细胞。艺术细胞从哪里来呢?她的父亲必须是画家,只是因为父亲失明了,她不得不出来当仆人。她是来自艺术家庭的女孩,和画家有共同的语言。画家让女孩戴着太太的珍珠耳环充当模特。画一幅画要用好多时日,他们有很多时间独处,日久生情,他们之间有了情意。
画家家里来了一个有钱有势的赞助人,他看上了女孩;邻居中有个小伙子,他爱上了女孩;画家的太太看出了苗头,她容不得女孩。有了这些发挥,一部小说形成了。后来有人又根据这部小说拍摄了电影,剧名和画作的标题一样,叫《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作家很得意地上台讲述创作的经过。台下的听众有赞叹的,也有批评的。有人的言辞很激烈:“如果你不知道其中的故事,不要捏造。这样做很不敬。将意义强加给画,这不是创作,是有意欺骗。”还有人说:“如果艺术可以被理解、被解释,它就不是艺术了。艺术之美就在于它对不同的人施加不同的影响。”
看来,这些批评者是画家维米尔的铁杆粉丝,容不得一点儿对其画作的亵渎。其实特蕾西也是这般,做画家的粉丝整整16年。不过她不仅是狂热的粉丝,还是作家,而作家和画家一样,都是艺术的创造者。她所想象的故事已经不是画,而是另一种艺术了。
用她的话来说,世界有点儿纷乱,故事能给它带来秩序和意义。所以,她要讲故事。
(繁星若尘摘自《北京晚报》2018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