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是一个相对概念,
通常,我们都会设定一个条件,来判断两者之间谁更为高效,比如有经验的会比没经验的效率高,方法掌握熟练度高的会比熟练度低的效率高,技能针对性强的会比技能针对性弱的效率高。
作为企业和用人团队而言,我们希望新加入的小伙伴,能极大的提高我们的整体输出能力,至少要能够跟的上现在的脚步,这已经是最低要求了,如果招聘一位效率较低的产品经理,对于整体输出就会产生负面进展,反而会延缓我们的进度。
现在,效率已经逐渐成为招聘中的必要环节,而在未来,随着竞争力提高的同时,效率将会成为影响应聘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同的岗位成本,自然希望能招聘到一位高效率的产品经理,毕竟产品经理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团队的整体效率。
效率与产品经理
效率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却比较特殊,因为产品经理的工作效率会影响团队整体的效率。
互联网团队中,其他岗位出现效率低的角色,影响的只是整体当中的一部分,像是android端效率低,并不会影响IOS进度,服务端开发效率低,并不会影响设计师的进度,设计师的效率低,并不会影响程序底层搭建的进度。
只有产品经理这个角色,他的效率直接影响团队整体的效率,比如需求生产慢,团队就要进入等待状态,直到需求被生产出来,此时,产品经理耽误的一天,可能是团队工时的十多天乃至数十天,因为其他成员将会极为被动的进入 “效率慢”的状态。
今天是8月1日,我们计划在8月30日发布新版本,有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新版本的开发,时间相对充裕。
实际上,我们真正的开发时间并不是一个月,这取决于产品经理在何时将需求提交给开发,取决于产品经理的工作效率。
我们的效率越高,开发的周期越长,团队整体的效率就越高,反之,效率低的产品经理,将会使团队被迫进入混乱,低效的状态。
产品经理的输出能力会影响到团队的效率,这表示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必须要顾及到团队效率,排除我们个人的输出能力,还要考虑如何将团队效率提高到极致,这是效率与我们的另一种关系,
是的,一位高效率的产品经理,知道如何提高团队的效率,如何发挥团队最大的战斗力,让团队中的各个环节,尽早的进入战斗状态。
这是一次大的迭代版本,我们将会修改5个页面的UI,还会增加3个新的页面。
高效的产品经理,会先完成修改部分的页面,因为修改比全新设计更快,这样可以让设计师尽早的进入战斗状态,
同时,我们也会用EXCEL撰写需求文档,这样可以让测试在开发之前介入,进行文档测试。
如果我们的需求有遗漏,或者有冲突,在开发之前就会被我们的测试同学提出来,避免无效开发。
这不是一种自然状态,而是作为产品经理的我们有意控制的状态,这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需要考虑如何将团队战斗力最大发挥。
最新的方法
最新的方法往往比过去的方法更为有效,前者的诞生背景便是解决后者所不能解决或者后者本身存在的缺陷,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很难找到某款产品,比之过去的同类型产品还要低效的。
学习并掌握一些新的方法技巧,会让我们的效率有一个大跨度的提高,实际上,方法技巧的新旧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这包括我们使用的工具,以及一些理念支撑。
互联网早期,我们就开始写word版本的需求文档, 这种方法很原始,效率很低,我曾经见过500页的需求文档,这是当时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的客户因为这些长长的需求文档判断出我们的团队多么优秀,这些文档让我们显得极为专业,通常能获得一笔可观的酬劳,尽管只是写这份文档就要花费我们一个月的时间。
这样的方法,放到现在来讲就显得老旧了,他的效率太低了,现代的互联网团队许多都是做自己的项目,并不需要像客户展示自己的专业性,也没有人为此支付给我们酬劳。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产品经理并不是写文档的岗位,还有更多的事等待我们去处理,去协调。
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为此支付时间上的成本,这样就有了一个新的方法,用excel来撰写需求文档,这个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输出效率,也是本书要重点讲解的一个方法。
截止到目前,产品经理已经引用了许多跨行业的知识,并很好的将其应用到了我们的工作当中,像是狩野纪昭的。
Kano模型,马斯洛需求层次,而应用在分析上的漏斗模型则与销售漏斗几乎相同,这些跨行业的知识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产品经理这个行业,也为我们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这些跨行业知识的引用和学习,成了新人对抗老人的最有效的方法,毫无疑问,前者的效率远比后者高,手中掌握的武器更为科学,更为丰富。
与之相对应的,在未来的行业里,与新人一起进入行业的还会伴随着许多新的知识和方法,可能是跨界引用,也可能沉淀创新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谁掌握了最新的方法,谁就赢在了起点,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不是一定要在项目中摸索,成熟的方法,是可被学习的,已经论证过了的。
个人输出能力远胜于他人
你能想象应届生从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吗? 而且这些竞争者里还包括了一部分有经验的职场人士。
依靠个人效率,这是可能的,并且是你也可以掌握的,我仍然需要强调,企业招人非常看重输出效率,尽管在我们的面试中不会谈及这个问题。
我们将会引来一个专业化的阶段,效率恰恰是专业化的一个代名词,我们总是会认为专业的人才处理工作更加的高效,能够减少成本,也能够增加收益。
创业团队,宁愿花大价钱聘请一位专业人才,也不愿意花同样的成本聘请数位效率不高的人士,因为时间才是企业最宝贵的成本,而不是资金。
高成本意味着较短的时间能获得效果,意味着单位时间能够拥有更多的产能。
这就像工业时代一样,我们宁愿购买非常昂贵的车床等设备,也不愿意请一堆人来手工制作,因为设备具备更快的生产效率。
好的方法,或者最新的方法,往往比老方法有更高的效率来处理相同的任务,这表示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其他的事物。
举个简单至极的案例吧,而且是真实的。
小张是一位新人,但自己做过许多的练习,也自学了一些技能,入职新公司后,得到了第一个任务是按照leader提供的原型图输出一份需求文档。
第二天,leader就收到了小张的输出结果,同样工作量的任务,团队中的一位老人需要花费一周的时间。
leader感觉很好奇,他收到的这份需求文档虽然还有瑕疵 ,但也算很好的一份成果,关键是他感觉小张几乎没花什么时间。
这个案例是真实的,故事中的小张是我的一位学生,在他手中有一款小工具,是他自己在平时练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需求库,我们发现几乎所有需求对应到的功能点都是相同的,因此在平时做练习时,小张有意识的将这些配套存在的需求单独整理出来,成为了一个他个人的需求库,就像词典一样。
当他接受任务时,第一件事便是在任务里寻找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需求,这也是他第一次尝试,将这些固定的,配套存在的需求,复制到新的需求文档里,只需要简单的修改一些参数和文案。
事实上,他成功了,我为他感到高兴,我见证了这个过程,产品经理最花时间的输出任务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让我感到十分荣幸。
这个需求库十分简单,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需求库,前提是你掌握了excel版本的需求文档撰写技巧。
后来,因为小张高效的输出能力,在一个月的试用期后提前转正了,而团队里的一位老人,则因为输出效率过低,被迫降薪离职了。
这套方法,逐渐成为了这个团队的标准输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