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书籍收获:高稳定父母:先稳住情绪,再点燃作业引擎
杨杰老师陪小外孙写作业,只做了两件事:第一,把铅笔递过去;第二,闭嘴。半小时后,作业漂亮收尾。她总结:“陪孩子写作业并不难,让孩子主动写作业也不难,难的是父母先稳住心跳。”于是,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如何成为高稳定的父母?又为什么要成为?
一、孩子写作业的三种面孔
1 热爱型——稀有动物,自带发动机;
2 平淡型——随大流,不推不动;
3 厌恶型——占大多数,一提作业就蔫。
厌恶的根源,不是作业多,而是孩子“不会自己完成一件事”。不会,所以怕;怕,所以拖;拖,所以烦。能力缺口,才是情绪黑洞。
二、能力从哪里丢?——6岁前的“主动感”被剪断
0-6岁是“我能行”萌芽期。孩子想自己扣纽扣,大人嫌慢:“我来!”
想自己倒水,大人怕洒:“别动!”
一次次“被帮忙”,等于一次次“被打断”。
结果:孩子的大脑里少了一根“独立完成”的神经通路,多了一条“等靠要”的高速公路。
教育专家反复提醒“早期教育重要”,并非让孩子提前背唐诗,而是保护他们的主动感:
• 把杯子放在他能够到的地方,让他体验“倒水成功”的爽感;
• 把袜子翻个面,让他体验“自己穿上”的欢呼;
• 把积木故意搭歪,让他体验“我来修”的自信。
这些微体验,就是日后写作业时的“我能行”心理存款。存款丰厚,自然不怕作业这座小山。
三、高稳定父母的“三件法宝”
1 情绪稳压器——先处理心跳,再处理题目
孩子一磨蹭,血压飙升?先喝一口水,默念“作业是他的,不是我的”。
2 能力脚手架——只递工具,不代劳
他不会查字典,父母示范一次,立刻退后,把“翻页权”交还。
3 进度可视化——让成就感看得见
把作业拆成乐高小块,每完成一块贴一颗星。孩子亲眼看见“进度条”往前走,比一百句“快点写”更管用。
四、一个真实小循环
6岁的果果曾把作业本当“怪兽”,一打开就皱眉。
妈妈先稳情绪:“我看到你皱眉,是担心写不完吗?”
再搭脚手架:“咱们把一页分成四格,先写第一格,写完站起来伸个懒腰。”
最后可视化:四格写完,贴四颗星。
两周后,果果放学第一句话:“今天我能先写作业再玩吗?”
怪兽变成了小宠物,只因为妈妈先稳住了自己。
五、彩蛋:写给父母的备忘录
• 0-6岁,允许慢,允许错,允许自己来;
• 6-12岁,允许问,允许试,允许不完美;
• 12岁以后,允许闭嘴,允许孩子自己点火。
记住:高稳定不是没脾气,而是把脾气调成背景音,让孩子的“主动感”做主旋律。
结语
作业只是冰山一角,底下藏着孩子一生的“自我效能”。
稳住父母的心跳,才能点燃孩子的引擎。
今天开始,把“快点写”换成“我在呢”;
把“你怎么这么慢”换成“下一步你想怎么开始?”
你会发现,作业本不再是战场,而是孩子向未来发射的第一枚小火箭。
感恩日记:
感恩视频号官方的推流,每天持续有新人进到直播间;
感恩王老师杜老师对我们的认可,邀请我们做大型的活动;
感恩总裁提醒我一些该继续推进的工作,不至于忘记了。
冥想感受
今天冥想的时候,关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加深呼吸,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