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学员聊天,发现他们总有这样一种心理——
担心聊天冷场,担心对方的兴趣值不高,所以拼命地说,希望能延续话题。
然而,越是这样,对方的反应越是冷淡。
哪怕一开始两人聊得还可以,可到最后,聊天对象却彷佛渐渐没了兴致似的,敷衍地发出一句句“嗯”、“哦哦”、“好吧”。
兄弟不解地问我:
难道TA真的对我没兴趣吗?
其实未必。既然一开始能聊得不错,那就说明TA对你还是有一点想法的。
但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在聊天过程中把对方的兴趣给“作”没了。
那从哪里改呢?
No.1、表达太完整
我有一个学员,她跟一个人暧昧有一段时间了,但两人关系却迟迟没有进展。
因为学员常常拿捏不准,人家对她到底有没有意思。
两人线上交流久了,她发现对方有时候就冷漠得像块石头,任凭自己怎么挑起话题都没用。
按她的话说,她跟对方讲自己做饭被烫伤,也见不到一句关心:
好家伙,这种聊天水平,对方想关心也无从开口啊。
很显然,她犯了聊天中常见的一个错误——
故事表达得太完整,让对方无话可说。
她在讲述自己手被烫时,整个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甚至后续发展全讲完了。
这就好像给对方上了一道看似完美、实则咯牙的菜,对方连下口的地方都没有。
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她和对方的聊天记录里可以说遍地都是。
我想,在她疑惑对方是否在意她时,对方或许也在考虑两人相处与交流的可能性。
心理学上有个“蔡氏效应”,是指人们对尚未处理完的任务,比已处理完成的任务,印象会深刻得多。
运用到聊天中,就是要学会“留白”,不必“事事周全”。
要知道,聊天的目的是互动。
所以,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时,完全不需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
反而,表达一小段意思或者有了话题点我们就应该停下来,这样才能给对方说话的空间。
比如针对手被烫伤一事,学员完全可以这么说:
刚做饭呢,热油的时候烫到手了。
一方面,说清楚了自己的情况,不见长篇大论的累赘感。
另一方面,给出了“手被烫”的话题点。
这个时候又怎么可能收不到对方的关心呢?
No.2、表达多个意思
如果说“表达太完整”讲的是针对一个事件的叙述,那么“表达多个意思”,指的就是多个话题的同时进行。
简单举个学员的例子:
不难看出,三句话分别对应着三个不同的话题,这就是同时表达了多个意思。
也是所谓的“多重脉络对话”。
学员告诉我,她只是不想对方不好回、不想冷场而已,所以多说了些,这样对方就可以随便从一个话题入手了。
而且,她提及“天气好”也是在给对方一个邀约的契机。
但显然,对方不仅没有感受到她释放多个话题背后的体贴,也没有领略到她百转千回的小心思。
多重脉络对话,是有许多弊端的。
一方面,如果对方还没有建立很高的兴趣值,TA是不会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回答你的问题的。
所以,面对冗杂的信息,他选择“你在做什么”这个问句进行回答无疑是最省力的。
这就相当于终结了自己的前三个话题。
另一方面,会让对方缺乏参与感。
前三个话题都是在说自己,而最易于回答的话题却是在讲对方。
这其实没有给到对方参与自己生活的机会,而这样显然是没法增进关系的。
更有甚者,还会让TA觉得你是在没话找话。
因此,在和别人聊天时,我们应该选择最具话题性、最能达到目的、最容易让对方有参与感的话题去聊。
如果你想暗示对方可约你,便直接说:
天气真好啊,想出去玩了。
好久没看电影了,好想看一场啊。
完全用不着前前后后的累赘。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放平自己的心态,不要担心冷场,也不必因为这种担心而不停地去补充话题。
如果是面对面地聊天,冷个几秒又何妨,要是对方还不知道如何回答,再起话题也来得及。
若是线上的聊天,对方没有及时回,也完全不用care太多,说不定TA是去忙了呢。
过段时间问一句“开始忙工作了啊”,提醒一下对方就好了。
或者就此结束,有新的话题了,可以再来和TA聊。
当然了,多重脉络对话并非全无益处。
如果TA对你有一定的的兴趣值,愿意投入精力的话,多重脉络对话便是聊天中一个很好的选择项,可以帮助我们延续话题。
举个例子:
就这样,一个话题结束了,另一个话题又能自然而然地接起。
No.3、表达太啰嗦
也有许多学员,未必有上述的两个问题,可却偏偏在语言表达上,有着硬伤。
最常见的,就是聊天时语言太啰嗦。
一方面在于,提供了太多不必要的细节。
用“做饭”来举个例子吧。
TA:游戏来吗?
我:等下我,我做完饭就来。
TA:你会做饭啊?
我:对啊,我在做板栗排骨呢,我刚刚已经切了姜末、蒜末还有葱段,生板栗比较难剥,我看了网上好多美食博主的视频,她们说用热水烫一下就好,我就试了一下,没想到好剥多了。再过一会就下锅了。
这其中,划线部分其实都是些不必要的细节。
它们的存在并不能提供任何话题点,反而显得表达没有重心,对话也就失去了节奏感。
当然了,常常关注我们的人或许知道,聊天当中其实也是需要细节的,给出的细节越多,对方越好回复。
不过应当注意,这些细节是要有话题点的,必须能够辅助自我形象的呈现,或者有利于对方回复。
而且,细节真的不能一下子说太多。
还是举个例子吧:
今天在和朋友打球。那小子太久不运动了,被我欺负得好惨,哈哈哈哈。
红色划线部分的细节其实就是在暗示自己常运动、球技好,也有利于对方就“运动”这个话题展开回复。
但显然,前文“板栗排骨汤”中的细节就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于,表达上有太多重复的地方。
比如邀TA出来喝一杯:
四句话,几乎都是在重复表达一个意思。
很显然,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这样聊天,都很容易失去对方的好感。
这会暴露自己的需求,让对方觉得你在与人相处上没有分寸感,语言表达上也缺乏逻辑感。
所以,在聊天过程中,要学会精简、合并自己的说话内容。
若要邀约,不如简单表达一句:
那正好下午空哎,一起喝点东西吧。
对方就算拒绝,也不会因不恰当的言语给你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