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5
所用非人,功败垂成
王安石和司马光,原本是很要好的一对朋友,却因为变法,两人意见相左,势同水火。变法前夕,司马光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新法弊端,恢复旧制。
围绕着他们两人而形成的斗争,也拉开了北宋王朝“新旧党争”的序幕。
党争历来是帝国的祸端,大唐中期,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牛李党争”,耗尽了帝国元气,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败。
反对的人有哪些?
有些人是为反对而反对,你没听错,的确有这种人。他们把白的说成黑的,盘算的是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安危。
比如,新法里有一个叫“市易法”,可以为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创收,减轻百姓负担。
司马大人却说,朝廷若是只想着增加财政收入,那就是小人投机取巧,就算国家有了钱那也是丢脸,所以必须废。简直是歪理邪说,持这类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
英明的神宗也不傻,他看出这其中的缘由,司马光遂辞职,隐居在洛阳。主持编撰了400万字的煌煌巨制《资治通鉴》,此书成为与太史公《史记》齐名的历史巨著,这是后话。
也有如苏轼者,觉得王安石变革太过激烈,如暴风骤雨一般,他仗义执言,建议温和手段,如此反对声浪会小很多。
谏官们更是纷纷跳出来,弹劾王安石,“大奸似忠,祸国殃民”,还言之凿凿地为其罗列了“十大罪状”等。
熙宁七年春,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灾民流离失所。反对派找到理由了,说这是变法不利的征兆,以致天怒人怨,不得不察啊。
面对种种流言蜚语和明枪暗箭,倔强如牛的王安石不为所动,他还说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简单来说,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充分体现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决心。
在他看来,沉珂要猛药治,乱世得用重典。
但神宗皇帝就不一样了,面对天天在他耳边聒噪的声音,多少会受些影响。尤其是科技不那么发达的封建社会,洪涝旱灾还无法解释清楚,只能怪罪于德行不好,受上天惩戒。
如果因为变法而丢了天下,那变法就站不住脚,没有意义了。作为君临天下的皇帝,皇权稳固永远视作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
另外,太皇太后、高太后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不得已的神宗只好求饶,罢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王安石回到江宁,过了半年的田园生活。好在变法的相关政策依然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但队伍内部却出现了分裂。
为了争权夺利,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吕惠卿独掌大权后,趁机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同时不忘给曾经的旧主身上泼脏水,十足的小人。
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返京途中,路过镇江瓜州渡口,心情复杂的他写下了那首千古名篇《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次回来,他大有时过境迁之感。与神宗皇帝的君臣关系,好像也有些生分,已不像从前那样默契。如此,支持力度大打折扣,很多变法很难继续推行。
屋漏偏遭连夜雨,大儿子王雱也因病去世,王安石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
顿时觉得一片心灰意冷,复相不到两年的他辞去相位一职,那倾注了一生的变法大业,也像失去掌舵的航船,在汪洋里漫无目的的飘荡……
王安石终于明白,有些事情不是努力了就能成功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努力过后,不留遗憾就好。
06
繁华过后,归于平淡
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抛下所有,他钟情于山水之间,一切归于平静。心境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这又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闲适诗。
之后的十余年,主要居住在白塘,这里距金陵城东7里,相隔紫金山也是7里,所谓半途之处,故将居室命名为半山园,并自号半山老人。
他的作品可分为前后两部分,1076年之前为前期,罢相之后为后期。
他不再醉心于激情恣肆的叙事诗,也写一些清新质朴的咏物诗,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的高洁和雅致,不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么?他是孤独的,更是高傲的,拼命努力过的人,没有失败一说。
《即事》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祥和闲适的田园风光,风景如画,安静祥和,这可以称作是王安石写景作品中的绝世佳作。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这是王安石山水词作品中的一篇名作,寓情于景,写景起,用情结,可谓是妙趣横生。
面对此情此景,故国山河,建功立业的美梦都已不再重要了。
晚年的王安石大部分生活都是平静无波、阳光明媚的,但偶尔也会想起旧事,而金陵城的辉煌历史,更时不时勾起那些千古兴亡的思绪。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龙盘虎踞,更有天堑长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多少王朝在这里留下繁华旧梦,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
这首词豪纵沉郁,堪称为千古绝唱。它同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不相上下,完全可以叫板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为后来词坛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事有代谢,往来无古今。
07
他是有名的“拗相公”,古代不通人情世故第一人
1085年,执政了18年的神宗一病不起,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九岁的哲宗继位,由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复出为相。王安石和神宗耗尽一生心血的新法尽皆废除。
当老王得知连那部颇得民心的“免役法”也未能幸免,心中喃喃不语。理想的幻灭就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虚弱的残躯像秋风里的落叶摇曳几下,一切都归于静寂。
诚然,熙宁变法失败,原因多种多样,天时地利人和皆有,主要还是人和方面占多。
王安石并没有商鞅那么幸运,有矢志不渝的秦孝公倾囊相助。他的最大支持者,神宗偶尔也摇摆不定,其他朝堂反对者有之,变法内部掣肘者有之……
这多少与王安石的性格有关,他是出了名的“拗相公”,性格太过执拗。这为他树敌不少,却鲜有朋友。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文中专门解释了这个外号的由来——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另在《邵氏闻见录》里的一则记载,可以看出他如何不通人情世故。
当初,包拯担任开封群牧使,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他的下属。
有一天,包大人开了个家庭聚会,大家一起饮酒赏花。这位上司玩得尽兴,少见地向王安石、司马光等一帮下属敬酒。
别人都喝了,只见老王一人没喝,并数次拒绝了主人的敬酒……
执著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太过执着并不是是好事,适当地学会变通,才能做成事情。
可以这么说,王安石政治才能突出,但政治手腕严重不足。他的朋友圈,除了铁哥们神宗外,没有几个真正靠谱的队友,这就注定了变法的结局。
干大事者,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所用,拉拢不过来的至少保持中立也好,不至于让他们胡乱搅局。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
08
千秋功过谁人说?
王安石是一个很特别的历史人物,生前故后都饱受争议,人们对他的评价往往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有人说他是千古名相,也有人说他是乱臣贼子。
历史上大家对王安石的形象并不好,说他是“一个办了坏事,闯了大祸的人”。
南宋文人罗大经写了一部《鹤林玉露》,书中对王安石的评价是: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竟然把王安石和秦桧并列为宋朝两大罪人。
南宋大儒朱熹则说,“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南宋开国之君赵构,他把北宋的灭亡之罪甩给了王安石,让他背了一个大黑锅。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北宋灭亡只是早晚问题,这样说是很片面的。
现代对他的好评主要是受梁启超的影响,但梁启超美化王安石,实际上是在夸自己,以突出戊戌变法的价值。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意思是说从夏商周到现在,四千多年历史中,王安石堪称古今第一完人!
不仅在国内,王安石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列宁十分赞同王安石的土地国有政策,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麦叔觉得,既是好友又是政敌的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很中肯: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很多人对王安石的差评,主要是变法方面。文学家王安石,是一个被历代读书人颂念的大才子,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而他的私德方面更是无可挑剔,正如黄庭坚所说,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王安石变法本来是为了百姓好,结果却事与愿违。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评价王安石是个“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的又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而王安石正好有这个能力,是历史选择了他,当他迈出第一步时,就已经把名利看淡。
兴亡谁人定,胜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