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并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作品。
本书《人生忽如寄》从梁老的《雅舍小品》《雅舍人生》《雅舍梦忆》等散文作品中撷取整理成册 。篇篇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雅舍物语》,平凡生活,家长里短,亲子婆媳,平淡点滴中剖析人的内心;第二部分《脸谱人生》,喜怒哀乐,为人做官,揭示处世的哲理;第三部分《雅舍梦回》,天地自然,梦境现实,生死之间,大是大非;第四部分《时间百相》,洞察世间凡人生活百态。于生活平凡处见情趣。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平凡的生活。 一文一小品,幽默诙谐,谈笑间,引经用典,内蕴丰盈,哲思深远。 文中揭示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在今天,读来仍引人深思,意味深长。
拿到这本书,就好像贪吃的孩子得到挚爱的糖果,不舍得一次吃完,而是一次一颗慢慢品尝解馋。
入夜 ,扭亮一盏小灯,窝在床上。选一个最舒适的姿势,细细品读《人生忽如寄》,我以为,这本书就该用这样的状态去读。
在《骂人的艺术》中,梁实秋说“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其道德的。”并将骂人当做高深的学问,在文中详细教授骂人的技巧:知己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敲侧击、态度镇定、出演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作、远交近攻……整个一个骂人兵法!不知梁老这一套理论是否是当年与鲁迅大师笔战时获得的心得呢?当年与鲁迅大师之战,其中孰是孰非,不敢妄测,但两位大师的笔战是因研究学问而起。毕竟还是伤了感情。为做学问而如此大动干戈,这种精神还是让现代人肃然起敬。
言归正传,这一篇《骂人的艺术》写的是妙趣更生,有理有据,幽默诙谐。而为骂人做技巧分析,梁老随性而富童趣的性格一览无余。
哪个年轻女子不是饱满丰润的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轻女子不是玲珑矫健的像一只燕子,跳动的那么轻灵?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分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分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的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污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张脸上再罩上一张脸,本是最简便的事。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让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
这是梁实秋《中年》笔下的中年妇女,寥寥数句,一个暮色沉沉的将老妇女形象跃然纸上。真是醉了,看过之后,又惧又怕,这是人到中年吗?不要太可怕!这个作家太可恶,竟描写的如此细致入微难道他趴到人脸上看过的?不由放下书跑到镜子前,细细观察,见那可怕的渔网并未在脸上纵横,才稍稍放下心来。作者的辛辣笔锋可见一斑。
最爱梁老笔下的众生吃相:
一次,在北京的“灶温”,那是一片道地的北京小吃馆。棉帘启处,进来了一位赶车的,即是赶轿车的车夫,辫子盘在额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摇大摆,手里拖着菜叶裹着的生猪肉一块,提着一根马兰系着的一撮韭黄,把食物往柜台上一拍:“掌柜的,烙一斤饼!再来一碗炖肉!”等一下,肉丝炒韭黄端上来了,两张家常饼一碗炖肉也端上来了。他把菜肴分为两份,一份倒在饼上,把饼一卷,比拳头要粗,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不大的功夫,一张饼下肚,又一张也不见了,直吃的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大饱嗝。
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将人粗放的吃相描述的活灵活现,而吃喝间人物的性格也暴露无遗。
梁老也能“雅”,《雅舍》、《书房》、《梦》、《树》、《雪》等等,是梁老追求恬淡宁静,充满闲情逸致,襟怀清雅的淋漓表现。
生活中其他种种读来也是趣味无穷,依赖于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及亦庄亦谐,灵动随性的描写。
梁老是一个简单快乐的人,《雅舍》里“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虽简陋却有个性。主人自在并怡然自乐。呼朋唤友观景赏月,自有一番“人生如寄”的闲情逸致。
冰心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
而这个如花的男人梁实秋却有着最长的花期和青春生命力,让他在爱情里常开不败,并在文学的殿堂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