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快两年的时间,走了两遍的考研路。回头看看,不知道到当时为何而开始,也不知道第二次进入考场,走出考场是否对得起自己。24号的中午,阳光很晒,大学城里人声潮杂,其实那时候走出考场的我,心情很平静。当时给了闺蜜一个电话,因为约她们出来吃顿午饭,见见面再走。
考研两天没休息好,只觉得头脑混沌,仿佛仅有地清明给了考场,给了答卷,对于外界的信息接受变得迟钝。走出考察时隔壁桌一个女生来跟我打招呼,我才记起来她是同届另一个专业的。大四考研的那会,要实习也要写毕业论文,每天活着想个陀螺,当时班上10个考研的,都说放弃中大报本校了,我不甘心,还是报了中大。当然,最后他们都在进入研究生的时候,我默默推着个行李箱去了三线城市。也许这就是不会取舍与审时度势,不想因为自己的实力而向梦想前的巨兽妥协,我只能灰溜溜的当了手下败将。
第二次考研,当时来了Z市工作,每天6小时的一个月到手工资勉强过活的小上班族。开始来的时候我后悔了,感觉有种“背井离乡”离开自己大学四年的城市,离开自己的圈子,一无所有的奔向一个陌生的起点。我猜那是逃避吧。转折点在这个夏天,我刚入职参加培训完有了自己的固定部门,有了自己的办公桌开始,我在整理电脑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之前来这里实习的某学霸的考研资料(名牌高校的学校最后考进了中大我的目标专业)。当时就在想,这是老天给我的第二次机会么?出于对中大的执念,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的本科院校是个普通的医学院校,但是每个从“尖子班”出来的差生估计都会有个名校梦吧,我身边的朋友都进入了名牌高校,而我由于家庭原因个人原因默默窝着不上不下的普通本科。人只有攀比之心,对比后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名校资源与普通高校资源分布的差异。有时候人生就是无数个叉路口,我们这个路口遇见下个路口分开可能就是两种不同轨迹的人生了。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未高考的希望能考虑以下几点:你想生活在几线城市?你的家庭资源能否一直支撑你迈入社会,站稳脚跟?你想学术还是技术?你是否耐得住寂寞,能坚守自己最初的梦想? 因为,这些都和你之后的路有很大关系,我来自农村家庭,是那种家里刚好能吃饱然后余钱全部是学费的这种类型。我们家乡教育比较落后,我读书的时候,镇上只有一所公办小学,小升初能上县上的中学的估计一个班十几个人,县上有划定名额,分数后但是排名出了名额的,要么交钱买名额,要么就没有的县中学上了。为什么要上县中学呢,因为镇上中学的几乎可以读完初中或高中就可以结婚带小孩回家种地了。县上重点高中每一年的高考重本估计也几十来人,普通本科20%左右。记得读书那会,考上重本是有横幅贴出来的,现在的村里考上本科还能一人奖几百块钱。当时上来G市读大学,深刻体会到了教育水平的差异,也许生活有很多门路,但是对于我们这种一穷二白,家里就几亩薄地的农村家庭,我还是觉得学习读书是较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