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写到十个时间点的前五个,下面接着会陆续写剩下的五个。有兴趣的可以了解我上一篇文章【漫谈写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上)。
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打磨,打磨时间分两种:
第一种就是腹稿打磨。
第二种就是成文后打磨。
那么如何进行腹稿打磨呢?
其实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写文章不需要打草稿,写出来就是一蹴而就。而且往往这种文章还写的浑然天成,十分的令人拍案叫绝。这其实是要花长期的水磨功夫的。
打腹稿是一个很关键的前期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例如我们在写相关文章的时候,通常会搜集大量的前期资料以及相关的素材,特别是进行不熟悉领域的创作的时候。
这里就要提到阅读的准备工作,在阅读的工作进行中,我们心里都会慢慢的有一个草稿。他可能只是一个浅显的意识,也可能是有意义的一个框架结构。
而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速读。这里就详细讲解下什么叫做速读?如何做到速度阅读?
要做到速读,我们必须调动集中感官。速读是一种充分运用视觉感官的阅读,是一种更符合人们思维特征的快速、高效阅读方法。
它能节省视力和脑力,更有利于记忆。速读法并不神秘,它只是将人们自身就具有的对图像的识别能力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从而改变了我们多年来所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
速读是在目的性更明确、注意力更集中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用眼和科学用脑,快速而又高效地获得知识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
速读的要领是:要用眼睛读,不要用声音读;在阅读文章时,将所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识。
阅读时人的眼睛处于运动和停顿的交替过程中,只有在眼停时才能感知字句,每次眼停时感知的文字量愈大,阅读的速度就愈快;眼停的次数越少,阅读的速度也越快。
换句话说,阅读时要尽量摄入较大的文字信息量,每次眼停时不是感知一个字、一个词,而是要感知整句话或整段文字。
只要科学用脑,读思结合,养成习惯,就能迅速掌握速读方法并运用得得心应手。
好了,讲完了速读的概念和运用方法之后,我们言归正传。因为打腹稿和速读可以同时的进行,所以一般所用时间会有交叉。这就看主题所在领域。如果只是进行浅创作,用普通甚至外行人的眼光来理解某一个领域的话,打腹稿的时间会比较少。
我们都知道考场上一般来讲,一篇作文时间大概是60分钟,毕竟分值只有60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得用到打腹稿这个技能。
打腹稿会有很多的好处。可以减少自己的错误有效避免尝试性错误,也可以使自己潜意识的文章构架更加完美,逻辑更加严密。从而节约时间,也不必过后进行大型修改。毕竟考场时间有限,答题空间有限,卷面要求比较严格。不容许我们成文后再加以大型的更改。有了这样一个前提,那么打腹稿就会更加的重要。
应试教育虽然不能够说一定是科学完美的。但是它能够让我们习惯性学习到很多有用的技能,对时间的意识和把握会更加的敏感。
因为时间的合理掌握往往会决定你的语文考试作文方面的加分项。这也是竞赛类文章的一大共性。学到打腹稿这一技能会极大地提高你的写作水平。
在这里我也有个人的一些小小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一,决定文章写作字数。二,决定文章题目字数和种类。三,选定文体。四,确定结构。这些都是打腹稿可以思考的问题。
高效作文打腹稿是一大助力。下面来分析一下以上几点经验。
决定文章的写作字数从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你能够多长的时间内完成这篇文章?
做到心中有数你才不会慌。我们日常的练笔或者日记随笔等等。由于文体结构以及种类都没有明确规定。往往有的人会不知道怎么写。其实决定文章的写作字数就可以一定程度避免这些忧虑。
比如我想写一首诗。我还不能够决定我要写古体诗或者是现代诗。那么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决定句式长短或者文章字数。
一般的古体诗都是五言七言,四句八句等等(当然长体诗如《长生殿》《春江花月夜》等除外),这里的字数就已经确定。其他的就只是平仄韵脚等等,这里先不做介绍。当然写词曲也有字数限制,毕竟词曲也是由诗演变而来的。那么古体诗词曲我这里就不多说。
主要提提我写现代新诗,关于字数方面的浅薄理解。假设我要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诗。我会在打腹稿的过程中,首先看一看我收集的图片素材。毕竟看图写诗比自己凭空想象要简单的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你的写作主题以及结构等等。
我们从小就会看漫画。看图说话就已经习惯成自然。如何做到以诗和画?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能我们普通人都很难做到这点,但是我们可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嘛。
这我一时可能做不出来,就图个简便吧,昨天写了一首小诗拿过来用用。
因为昨天我看了一本小说,然后有感而发,迫切的想写一首小诗。毕竟我本人不是太会写这种疼痛伤感的诗,所以我一般有阅读小说的习惯,希望从中借鉴作者浓郁的感情灵感。有了感情以及对故事大概的理解之后,我确定了我这首诗大概的字数,就是150字左右。但是我其实并没有决定怎么开始写,我就开始翻我的图片库啦。翻来翻去就看到了这一副秋景图,一下子题目以及风格就确定了。
当然这首小诗就是自己一些浅薄的见识,至于写的好不好,我也不知道,这些只能留给时间检验。
接下来,由于时间以及字数的限制,就不再另外举例子了。照例以这首小诗为例谈谈成文后的打磨。
写完诗词之后,我会在系统的检验一遍。首先确定没有语句不通顺或者错别字拗口等情况。至于逻辑等问题,就仁者见仁。
昨天其实我写完这首诗,最后还是改动了几个字。
第一个字在题目中。我原先定题是“风居住的街道”。过后文章完成了以后,左看右看体会不到那种惋惜之情,于是我就加了一个“过”、删了一个“居”。再看就觉得比较合心意了。
全文通篇下来只有四句话,又分了很多小短句。一二句话主要是描写一个事实回忆,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风看做一个对立面来描写,这两句话我没舍得改。三四句就是抒情了,青涩朦胧的暗恋永远是那么的美好,但是风过后一切事物都恢复平静,除了自己内心的遗憾和迷茫。
后来还有一个字也被改动了。就是这句“哪里渐渐地被水晕开”,我本来写的是“那里渐渐的被水晕开”,但是左看右看,我又不确定到底是哪个地方。于是我干脆就用了一个模糊的词。后来通篇读下来,觉得这个词改的比较合我心意,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当然这些琢磨以及更改修缮等等。我其实花的时间并不多。也是靠平常的一些积累或者是写作习惯。同时我也不保证我哪天心情好了,或者是有了其他的想法,不会再次更改全文。
同样有一句话送给自己:磨刀不误砍柴工。
ps:今天又只简单的介绍了我写作了两个时间段。但是由于篇幅比较长分析的比较细致,我今天花的时间还比昨天又多了20分钟。可见我前期准备还是不怎么充足,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