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电视剧,看一眼就知道有神剧潜质。
质感、深度、隐喻。
一张海报全包了。
《局外人》
The Outsider
看构图。
黑白色调,枯树和沼泽萧条寂静。
左右、上下,极致对称。
唯有一个水中人的倒影,打破平衡。
他是谁?
看片名。
一个不真实的“Outsider”。
字母“O”,恰好圈在人影的头上。
是被瞄准?还是主动上吊?
无解。
但可以肯定——
这个“局”将如海报般错综复杂,反转轮回。
千万别忽略海报最后一行字:HBO。
1月开播,IMDb评分9.1,一个月过去,至今仍硬挺在8.9。
曾以黄暴大尺度著称的HBO,又一神剧要到手了。
《局外人》由史蒂芬·金小说改编。
开篇就有内味。
毫无底线的尺度+深入骨髓的悬疑气氛齐发——
一场血腥味十足的杀戮。
一个“薛定谔猫”式的罪犯。
男孩惨遭性侵,并被杀害。
疑犯很快锁定——当地学校的棒球教练泰瑞。
不需要大费周章,就可以搜集到人证物证。
犯罪现场,存在大量泰瑞的DNA;
一个路过的大妈,亲眼看到泰瑞当时将小男孩接上自己的车;
当地一个小女孩,亲眼看到泰瑞从小树林中走出来,身上满是血迹;
就连那辆作案车辆,也很快找到了源头——果真是被偷过来的。
因此,当看到泰瑞在大庭广众之下,在自己的球场被警察带走。
似乎,一切都证据确凿?
呵呵。
啪啪打脸。
你有铁证如山,我也有滔滔不在场证明——
案发当天,泰瑞作为教师代表参加地区会议,还被拍了下来,完美的不在场证据;
在车子被盗的当地,泰瑞来回都是坐飞机,并不是开车回的。
那,那台作案车子是怎么回去的?
难不成是汽车自己开自己回去的?
局,已经做好。
等的,就是自以为是的入局之人。
许多人说《局外人》节奏慢。
的确。
尽管有大尺度的开篇,它依然不是追求感官刺激与密集反转的普通悬疑剧。
它的悬疑,来自无处不在的迷惑性。
你走每一步,如履薄冰。
首先是案件。
漏洞百出——
所有间接证据都指向确凿的凶手;
但缺乏一个直接证据定罪。
正邪,一线之隔。
这样一桩案件,紧接着暴露出各方立场的摇摆。
谁在局外?
起初,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在局外。
旁观者清。
相对于疑犯泰瑞,警官拉夫觉得自己是局外人。
罪恶克星,冷静克制。
但一句话就露馅了——
你碰过我儿子吗?
△ 字幕来源@人人字幕组
他的儿子,多年以前,也死于儿童杀手。
私欲不胫而走。
面对眼前这个“显而易见”的凶手,拉夫的内心恨得像疯狗一样,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
看,他入局了。
年轻的检察官,拉夫的好搭档。
同样嫉恶如仇,同样冷静客观。
但他是一盘清水吗?
难说。
他专挑那些稳赢的官司来打,专告那些准入刑的人,好赢得自己的声誉,为自己下一届选举赚取政治筹码。
他,还在局外吗?
更不用说凶手一方。
泰瑞的家人,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孩子在学校遭受无名的欺压,以至于不得不退学。
哪怕去吃饭,都会不被欢迎。
还有更多的。
是风暴眼外的看客。
那些个个争当“局外人”,肆意站在道德高地,对未审判、未定罪的泰瑞谩骂侮辱的路人甲乙丙。
说的话足够难听,喊得口号相当“正义”。
以为他们并不用为此负责。
杀人犯
去死吧,混蛋
恶心,堕落
兜兜转转,你会发现:平时相安无事,一出事,全都成了“局内人”。
谁是清白?谁是邪恶?
这才是《局外人》勾引出最恐怖的迷惑——
犯罪,永远不止表面罪恶。
它对人性最大的考验,是你能否拒绝它把你扯进那顺从你欲望的黑洞。
而你,又是否能及时发现。
以上,只能说明《局外人》是一部优秀的悬疑剧。
它让人反思。
但终究是一个社会面对罪恶的正常逻辑。
是什么让Sir认为它能称“神剧”。
还是那个名字:史蒂芬·金。
为何它的作品永远是影视改编的首选?
在Sir看——
优秀的文字,能用现实的笔触激发读者坚定的信念。
但史蒂芬·金的文字喜欢造梦。
它的天马行空,它的离奇诡异,总能像梦境般给你超脱现实的笃定。
然后再于梦醒的那一刻,把那笃定彻底击碎。
这也是为什么他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如早年的《魔女嘉丽》《闪灵》《鬼作秀》,到近期的《高草丛中》《小丑回魂》……
看完,总留下无尽的彷徨。
这一次同样。
面对一宗头疼的罪案,我们以为需要严谨的侦察。
他却引入一种超自然逻辑。
先不要问,《局外人》到底想说什么。
我们换种想法:
《局外人》到底要我们看什么。
一类镜头反复出现:
从远处窥探,观众保持安全距离,观看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台词。
这些镜头要表达什么?
——真正冷静、客观的“旁观”。
正如科学家告诉我们:
宇宙并非所有的物质都能看得见,看得见的物质,只占4%。
其余的是什么?
似乎无法确证。
但并非不存在。
这才是“局外”的未知——
它不是我们以为的旁观者清。
而是,在事件发生的远处,是不是有一个被我们忽略的力量,在操控着这一切?
你也许不信。
男主拉夫一开始也不信。
但当案件的线索越来越多,所有线索却都自相矛盾时。
又不能不接受另一种解释的可能——
这世上,真的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别笑。
千万别把它归为国产恐怖片的野蛮逻辑。
史蒂芬·金笔下的“虚幻”,是为穷尽所有真实的边界。
于是我们看到,拉夫,一个从来不相信不可解释事物的人,开始探索不可解释的尽头。
几个证据。
一个,泰瑞的女儿经常“做梦”看到的,一个样貌古怪,像他父亲的人。
这个怪人给她留下的口信:
让拉夫停止调查这桩案件,否则,他将惹来杀身之祸。
女孩子的噩梦?
没完。
就连他妻子也做了这样一个“噩梦”:
当天下午,她发现一个总是带着帽子的男人出现在她的工作地点。
悬疑气氛提到嗓子眼。
她走过去,提醒他把帽子摘下来。
叫了一声,不应;叫两声,不应;用手戳戳,还是不应;再戳。
他的头向后倒下。
只是一个打瞌睡的年轻人。
正当你感到可以松一口气,“它”马上来了——
就在妻子在家里困得不行,它显身告诉妻子,让拉夫停止调查。
否则,不仅拉夫会死,连她都会死。
可怕吗?
但你注意,这幽灵早就藏身在剧中。
凶案现场必有“它”的身影——
仿佛一个置身事外,噬咬悲伤的灵魂。
所以,它才是真正的“局外人”,像上帝一样,看着局内人互相争斗,生死轮回吗?
没办法了,拉夫不得不找来“破局人”。
一个“不正常”的私人侦探,豪丽·吉布尼。
以不正常对不正常,以非理性对非理性。
是他最后的稻草。
注意看她被委托加入,调查事件的时候,她沿着走下去的楼梯。
一个螺旋不断向下的楼梯。
上面漆黑一片,越往下光越大。
象征在非理性的底层,才有可能出现事实真相的光亮。
豪丽“不正常”在哪里?
其一,记忆力好得令人发指。
没事喜欢坐在家里,看着窗外的车,辨认每一辆车的型号,性能,出厂日期:
宝马3系GT,四缸,318D,产于2013至2015年间;
1966年,雷诺多芬,三厢四门轿车,845CC发动机,1967年停产……
其二,和拉夫见面时,坚持要他们说立陶宛语,尽管他们完全不知道为什么非得这样做。
八岁那年被各种医学专家研究鉴定,最后这些专家只有一个词形容她:
“我TM哪知道(她是个什么鬼)!”
就是这么一个猛人,怪人。
查出更多与泰瑞案一样,“薛定谔猫”式的罪犯——
疑犯犯罪的时候,同一个人被看到在另一个相同的地方,干别的事情。
为什么只有她能看到?
仅仅是因为她“怪”吗。
关键,在她向一个神秘大婶求助时,大婶口中讲出的一个童话故事。
一个所有美国人都曾拿它来吓唬自己的孩子的故事。
在她口中,只有无尽的绝望:
当我们和孩子们讲睡仙的故事时 我们会说
“如果你不乖乖听话 它就会把你抓走吃掉”
但我们应该告诉他们的是
反正你听不听话也无所谓 它想抓谁就抓谁
史蒂芬·金再次露出他老辣的一面。
这只是个童话吗?
显然不。
它是在用黑化童话的方式,敲响警钟:
我们是不是在自以为的“正常路径”走得太久、太远了。
而忘记那些无底的阴沟,就在脚下。
也正如《局外人》真正的隐喻:
如果我们永远满足那可见的4%。
会不会,我们真正看到的,是3%,2%,1%……
最后。
指着那0%,还嘴硬说:
我看见啊。
你看不见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