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级人才挖角,是CEO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落地、必须亲力亲为的事情。
在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求全责备,是非常可怕的。我7年的互联网工作经历深刻感知到信息迭代太快了,所以要不断试错,不存在规划。
互联网在变化之下的人才策略,那就是敢于去试错。但前提是,用人之长,限人之短。
木桶原理说短板决定一个人走多远,其实不对。强大的人一定有强大的弱点,这个世界是平衡的。所以不要求全责备,要用他的长处,不一定要补他的短板。
在今天,快速迭代试错的前提是,如果这个人在这个阶段是最能发挥他的价值的,尽管他有很多让人担心,甚至不能容忍的问题,也得放他上去,然后用另外的制度体系去补足他不擅长的。优秀的人往往有很多缺点,我们不需要去修改他;要是优秀的人很容易被改变,那他也不是优秀的人。
我曾服务过一家互联网公司招过一个实力优秀的精英人才,这个人曾是某牛逼公司的骨(元)灰(老)级别的员工,16年o2o从业经验,曾经给公司营收几个亿的业绩,拥有极强的运营经验和供应商的产业链,堪称是全能型人才。
我和他见了几次面,聊了很多,更清楚的明白,像他们这样的高端人才,更注重在哪里,也很清楚的了解未来公司的价值所在,除了高薪之外,更重点的关注是期权,所以我推荐了一家非常合适的互联网公司,很多家公司都想挖他,最后他选择了离家近的公司。(现阶段生活太安逸,考虑换个新环境)加入8个月,主营业务翻了几倍,公司也顺利融资到C轮。现在没事我偶尔还能和他喝下午茶,聊聊“天下事”。
就这样一份双赢(客户与候选人)的结局,是我特别欣慰的一件事,同时也是这样一个机会,这家互联网公司的其它岗位,如:CFO、CIO、CTO也很放心的交给我们来做,精英人才就应该寻找伯乐,就应该强强联手,干一票大事业。
为什么有的人,“砸钱”也要招对的人?
2014年,程维为了挖柳青的故事,更是“下血本”一边是用股权来和柳青谈判,一边缩减流水,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裁员等方式,只为了能够让柳青加盟,结果大家也是耳濡目染,2014年底,入职不到半年的柳青主导了滴滴F轮7亿美元融资。
论一个合适的管理者的领导力的重要性,战略级人才挖角,是CEO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落地、必须亲力亲为的事情。能够给公司带来多么大的利益,以及团队凝聚力,哪里还需要一个CEO,天天跟着项目进度,那只能说明,你的团队还不够强大,你的团队还需要一个值得你信托的人。
管理任何公司,管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对团队中每个人的关注,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是晏子出刀,希望今天的内容,能让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