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回家带小米去她最喜欢的滑滑梯,可她不再像往常一样欣喜地跑过去,然后不亦乐乎地一遍遍地滑起来了。她粘在我身上,非要我抱着她,似乎连站在地上的能力也没有了。在我怀里的时候,她的情绪也是不稳定的,一方面,看着别的小朋友玩,脸上表现出很想加入的样子,另一方面,她哼哼唧唧的吵闹,让我带她离开,但又哪里也不想去。我是用推车推她去的,她也不坐推车,这又有一个矛盾就是我没有办法一手推车,一手抱着她离开。有好几次,我真的很愤怒,给她脸色看,给她讲道理说不能丢下推车离开,也试图用强硬的手段让她坐推车离开(实际上最终也是这样离开的),还对他采取冷暴力,对她的求助和哭闹不理不睬。 就这样,经过一番对决,强行带她离开滑梯的地方,本来想带她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心里实在憋闷,便给米爸打电话控诉了一番。小米还是哭闹➕粘人,我和她坐在长椅上对抗,我尝试拥抱她,说妈妈爱你,亲吻她,但当她三番五次不合作的时候,我便又发怒了,既而采用冷暴力,不理她,就这样,在我们僵持的时候,有两个三岁多的小朋友在旁边玩起来了,小米(一岁八个月)看着他们,产生了兴趣,看了看我,指着小朋友,示意要下去一起玩,我放她下来(心里松了一口气,妈呀,终于落地了),小米走过去,看着小朋友,意思是想加入,但还不能很好地表达,小朋友看着小米,好像在看一个入侵者,看着这种情况,我走过去,蹲下来给小朋友说:“妹妹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这时,小米看到妈妈来帮助自己表达愿望,看着小朋友,脸上表现出“嗯,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的期待的表情。一个小女孩坚决地说:“不要,我们不要她,不和她玩!”语气不容商量。这时,小米表情开始有点失望,紧接着焦躁,眼看分分钟要哭起来了,这时,我拿了一个塑料袋和小米的毛绒小猪过来,给小朋友和小米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小朋友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说好,小米看见我拿小猪过来本能反应是“不要”,因为她以为我要让她玩小猪,而这个时候她的兴趣在小朋友手中的玩具喇叭上。我讲起了故事,小猪交朋友的故事,每个小朋友都介绍了自己,并且和小猪握手拥抱交了朋友,这时小米脸上的表情转为微笑了,轮到她抱小猪的时候,她还有些不好意思。接下来,气氛轻松了好多,几个小朋友都玩了起来,虽然小米小太多,并不能完全加入其中,但对她而言,似乎不被排斥和拒绝就已经很满足了。后来又来了好几个小朋友,虽然刚开始那个女孩从头到尾几乎都对小米表现出排斥的意思,但其他小朋友都开始和小米玩,小米自己也玩起来了。好几个大一点的小朋友(五岁,八岁)围着我分享他们喜欢的玩具,他们家在几层,他们觉得有趣的事,他们取得的成绩等,我忙的已经顾不上小米了,但小米自己玩的很开心,似乎不需要妈妈了。谢天谢地,我的小米终于又能愉快地玩耍了! 玩到八点多,小米自己往回走,走了半截似乎又舍不得,就进去—出来—进去……地打转,我看着她这样走来走去地玩,问她是不是想回家了,她不回答我(内心应该很矛盾,想回家吃奶,又舍不得小朋友),过了一会我说:“我们该回家了!”然后我试探着往回走,看她什么反应,没想到小米愉快地跟了进来,满脸的兴奋和满足,似乎今天不曾发生过不开心的事。昨天晚上小米入睡很快,而且睡的也很安稳! 这里还有一件事,这几天我和小米都感冒了,也都没吃药,小米最近几个晚上折腾的厉害,昨天早上听到我要去上班时,几乎崩溃,我抱在怀里抚慰了一个多小时才逐渐平静。当时,小米刚开始哭闹时,“上班会迟到”的担心让我有些焦躁,看她情绪确实很激动,“被需要”的感觉让我的情绪很快平复,管他的迟到!先做好眼前的事!于是我耐心地抱着宝贝,安抚她,亲吻她,直到她情绪恢复平静,再给她“安利”“每个大人都要工作,妈妈不在的时候也很爱你……”最终,这次分离焦虑就这样算是柔和地解决了,而最终迟到了半个多小时,比我预想的情况要好很多。 反观昨天下班回家我的行为,在自己情绪没有处理好的时候,我并没有能力做一个抱持的妈妈,对小米采用了“吼叫”“恐吓”“强制”“所谓的讲道理”“冷暴力”等诸多不适切的方式。每次嘴上都说孩子最无辜,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用合适的方法爱孩子,但当自己在一个弱小的生命面前能毫无阻碍地胡作非为,又不会被报复时,当下的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以强欺弱,甚至还会以“我是为了你,我也没办法,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就是要收拾才会听话”之类的强盗逻辑来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其实,行为背后是对不完美的孩子的不接纳,更是对不完美的自己的不接纳。平等,尊重四个字,需要更深层的理解和实践! 后面,我主动用我也融入小朋友的方式帮助小米营造一个融入的氛围,从昨天的情况来说,这对当下的她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小米现在越来越渴望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了,这是成长的内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她年龄及语言表达的局限,经常会受到交友的挫折。这也应该就是刚开始她拒绝玩耍,甚至拒绝离开我的怀抱的原因。游戏,对孩子而言,太重要了。 最后,从小米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来看,她的自信(全能感)从巅峰状态逐渐回落,逐渐开始现实化,现实化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而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充满焦虑和危机的过程,一方面她想去探索世界,想去交友,一方面又对离开妈妈感到焦虑,而这时孩子和我之间就需要磨合,一起探索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这是一个心理距离,这个适当的距离既能给予她心理上的支持,又不会阻碍她探索世界的渴望。 最后对自己再说一遍,没有完美的妈妈,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才能不断地接近完美。但愿以后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我都能有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