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家分晋
周武王姬发兴师灭了殷商之后,分封诸侯八百家。于是大周王朝就采取了周天子在镐京无为而治,诸侯王分在天下拱卫中央的体制。
经历了四百多年的纷争,到了第十二代周天子周幽王姬宫湦继位的时候,诸侯王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与此同时,周王室却在不断地衰微当中。可是此时的大周王朝内有天灾外有犬戎虎视眈眈!
周幽王是个不务正业的君主。在意的只有美女褒姒,眼里没有江山社稷。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干脆就废掉了王后申氏以及太子姬宜臼并且连续两次空点烽火戏耍诸侯取乐,最后被外戚联合犬戎杀死在镐京王宫之中。
申侯以及其他一些人拥立王太子姬宜臼继位,成为第十三代周天子——周平王。与此同时,周室干脆就把首都东迁,放到了洛阳。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诸侯王开始逐渐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只是拿来装点门面罢了。
可是晋国却没能撑住。虽然熬了三百一十七年,但是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时候,国内的危机已经十分严重了。为啥呢?
原来这晋国是个老牌的诸侯国。晋文公重耳号称“五霸”之一,是晋王室的骄傲!但是文公一死,整个国家基本就在内乱当中度过了。骊姬之乱后,晋献公心有余悸!他干脆尽杀国内公族,也不再册立子孙为公族。从此,晋室的力量衰微,连朝政也不再握于国君之手。
到了晋国的最后一代国君晋静公姬俱酒继位的时候,过去的辉煌早已不再。国内的朝政由韩、赵、魏、范、中行以及智氏六个世家大族把持。而在这六家人里,智氏是最为强大的一家。其宗主智伯颇有野心,总想着多捞土地搞兼并。
于是几场战争打下来,范氏和中行氏被干掉了。智伯就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韩家的宗主韩康子只好召集群臣看该不该给。
他的家臣对他说:“韩家的实力不及智氏。而智氏无道,终必灭亡。但是以臣之见,现在显然不会是干掉智氏的好时机。我们不如就割地,求个暂时的和平。臣敢保证魏家也是这么想的。所以真正的麻烦在于强大的赵氏,赵家要是也这么干那我们可就全完了!”韩康子一听觉得有理,就割了几块好地“讨好”智伯。
智伯很高兴。他对韩康子说:“公之高义,我已经铭记于心。以后智韩盟好,不以兵戎相见!”然后又派使臣前往魏氏封地,还是那俩字——要地!
老魏家的宗主魏襄子一听,也找来自己的家臣商议。魏氏家臣们说:“宗主不如效仿韩康子。臣等认为哪怕现在把我们的老底子都拿出来,也不一定能够打得过智氏。韩家和智氏已经结盟了,哪怕这是个很……很不靠谱的联盟也是一种忧患。至于赵家,赵家一旦和智氏强强联手就会彻底葬送我们!与其和智氏拼得你死我活,咱们还不如祸水外引,让老赵家和智氏火并去。”魏宣子乐了:“老赵家都是些倔强之人。那个赵襄子绝对会倚仗其家族势力的强大兴师与智氏交战,到那个时候,也许我们的机会也就到了。你们说的有理,就这么办!”
于是自大的智伯开始向赵氏要地,而赵襄子果然没有照办。智伯大怒:“传令下去!出兵伐赵,我要让那家伙看看谁才是晋国真正的领袖!”接着他又迫使各怀心事的韩、魏出兵共同伐赵。
赵襄子亲自在晋阳城督战,与智军鏖战至少两个月,使得城池岿然不动!智伯只好命令掘开晋水倒灌晋阳城,于是便有城破之虞……
赵襄子把家臣张孟谈找来:“现在我赵家儿郎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你给我出城去策反韩、魏,如果这事儿能够给我办成了,你就是青史留名!”张孟谈已经了然于心:“宗主放心,臣一定办妥。韩、魏出兵伐我本就非出本意,安肯死战?!此间之空隙,大有可乘。”于是张孟谈趁夜出城,来到了韩、魏联军的中军帐里。
一见面,张孟谈就对韩康子和魏宣子侃侃而谈:“二位宗主可听臣一言:如今晋公暗弱,国家无力。而范氏、中行氏已灭,智伯所惧者不过韩、赵、魏三家而已。您二位割地求和,非为惧怕智伯,而是隐藏实力积蓄力量罢了。如今我赵氏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是生是死全看二公!”韩康子一笑:“话糙理不糙。确实是这么个情形,我们两个给智伯卖命,在你这晋阳城下熬了俩月,到现在为止还没能打下来就是因为我们没心打。否则范氏、中行氏就是前车之鉴!”魏宣子也笑了:“你张孟谈是来做说客的。也罢,如果你有足够的理由打动我,我就承诺倒戈伐智!”
张孟谈知道有门儿,赶紧开口说道:“臣的理由不多,就一条足矣。臣试问二公联合智氏干掉了赵氏,接下来智氏会把讨伐的目标指向何方?”此言一出,韩、魏两家的宗主立马变色!他们相顾无言,却谁都心如明镜。接着二人对张孟谈说:“回去告诉你们家主,只要他能顶住晋水倒灌,这边的事儿就交给我们吧!”
于是韩赵魏三家联盟,里应外合放水倒灌智家兵营,擒杀智伯。智氏一灭,这三位就乘胜追击尽分智氏封地,并且胁迫晋静公退位。此时的周天子是第三十二代的周威烈王姬午。周王室已经基本就是个门面了,周威烈王迫于无奈下诏:
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取消晋的封号。望韩、赵、魏体恤民间,爱养百姓,拱卫天子。
由打此时开始,一个大裂变的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