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一好友友情发来地震云图片,然后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昨天早上一朋友在靠近九寨沟拍到的照片,很美丽吧,真是美丽的背后是灾难,告诉大家这是标准的地震云,看到这云时,能走多远走多远。特别感谢他的善意提醒。
然后网络上又出现铺天盖地的文章说地震云并不存在,也没有什么云能预报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曾明确表示:地震发生前的某种形态的云出现,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
我们每天都淹没在信息洪流里,像类似截然不同观点的例子举不胜举。从带有思考的选择性的吸收变成了扫描式的快速浏览,大家越来越不习惯去思考,更愿意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碎片化的信息中夹杂着不少虚假、欺骗,“网怒者”的肆意谩骂已经司空见惯,水军的恶意攻击已经悄然泛滥。在这个真实与谎言并存、精华与糟粕共生的网络“碎片化”时代,我们犹如大海里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迷失其中。
今天的我们更需要思辨能力,理性精神。那什么是思辨能力呢?。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能力。思辨,首先是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但不是与外界相关的,甚至可以不符合逻辑。
提高思辨能力,我们要怎么做呢?我想起李华名师工作室的前两周的一次“相约周三”网络研讨活动。网络研讨的主题是分享印象最深刻的培训(讲座),很光荣的成为研讨主持人,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这次刚刚结束的在厦门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教育行走公益研修活动,研讨在导师李华老师的不断追问中进行着,我认为本次网络研讨围绕关键词“思辨”展开,思辨即思考和辨别。
1.思考、反思:这次参加的培训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带着什么心态参加培训?培训之后反思自己有什么变化?尤其在新学年的教育教学有什么与培训有关的变化?教师为什么需要行走?培训有何新的形式?当我提到这次新的名词“Ted演讲”,李华老师更是不断追问科技、娱乐、设计元素体现在哪里?各个领域指哪些领域?……通过不断的追问,反思,我想这个过程就是培养老师们思辨的过程。
2.思辨。说到思辨不得不说起台湾的陈香吟老师带来的主题讲座《思辨如何教育》,也就是教师怎么让学生学会思辨?陈香吟老师从绘本无字书入手,现场分享了她的做法:学生分组,8个人为一组;每一个人找一个图片中的角色;设计你扮演角色的一句话;小组每个人把一句话写在一张纸张上;然后把纸张贴到黑板上;请最快的一组上台表演;然后问大家他们扮演的是哪个角色并思考理由。体验式的课堂才能真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我想运用到下学期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体验,多鼓励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被问及我在福建师大附中的公开课《从心出发 与法同行》中,让学生从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媒体代表分角色思考和这个过程有什么不同吗?我想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通过这次教育行走活动,反观这两年在福建教育学院李华名师工作室这个共同体中的成长,我们已经走在教师“阅读、实践、写作”的专业成长基本路径,今后会更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正如李华老师说的:参加培训不是向别人学,而且找到最好的自己!
最后引用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微革命》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人得以活下来的、最重要的、人成其为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自我修复、自我改善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任何一个体制,即使是最为严密、最为残酷、最为彻底的体制,都无法摧毁的最大的、最柔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