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有些从小奉为圭臬的名言警句又浮现并清晰起来,以至于有了搜集整理传为家训的念头。
比如这句,“一日之计在于晨”。依照古人拆字习惯,“晨”可拆解为“日”和“辰”,亦代表两层意思,其一为日出,其二为辰时(即早上7~9点)。
自然而然引出这一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作息规律虽起源于农耕文化,但因暗合了人体与大自然互相适应的自然规律,在现在这个说不清什么社会文化的状态下其实仍然可用。
以一个正常的晴天为例。清晨,气温略低,一番梳洗之后神清气爽,适合做一些计划性的事情,如这一天该如何度过;随着日上三竿,气温逐渐升高,计划中的事务进入实施阶段,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至正午时分,无论是体力or脑力,都进入了一个疲劳期,当日气温达到最高,适宜稍作休息和能量补充;下午,气温扩散的最为柔和,所有角落都弥漫了阳光的温暖,人的精力达到高峰,适宜完成更重要的事务(重要但不紧急象限);日到黄昏,阳光暗沉,气温降低,灯光亮起,这个时候最体现人类之于其他生物的优越性,因为灯光下的社会是独属于人类的,这个时候最适宜于人际沟通、互通有无;至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一日结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无数的成绩都是用这一个个最基本的单元累计起来达成的,掌握了规律,自然目标可期。
至于风雨雷电春寒秋暑,只不过是短暂的插曲。坐过飞机的人大概都意识得到,风雨雷电只不过是地表的局部现象,乌云以上自有皓日当空,美不胜收。
以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