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自信心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父母教育和基因是一个人自尊心的基石。
性格上的内向和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外向的人相对更快乐、更乐观,这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会寻找更多的社会支持,而内向的人则倾向于自我消化。
无论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性格,无所谓好坏,都各有优缺点。重要的是,你能接受你本来的样子。
我们的生活态度和自我价值感的基础通常是在幼儿期阶段奠定的。
在父母惯用压迫和惩罚的孩子的大脑中,惩罚系统会比奖励系统更深入地渗透到大脑结构中。这就导致,他们长大以后对于别人的拒绝或惩罚十分敏感,他们很容易将对方的行为解读为针对。在面对失败时,他们复原得更慢。
一个人的原始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一个人发展出了原始信任,就意味着他基本能感受到自己是被这个世界欢迎和接受的。
原始信任形成于一个人在生命第一年的经历,它的产生与孩子和主要照料者(无论是父母、祖父母还是其他人)的关系相关。重要的是,至少得有一个充满爱意又善解人意的陪伴对象在照顾着这个孩子。
从自身的需求和感受上而言,婴儿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妈妈(或其他主要照料者),他们的感受系统分为快乐的和不快乐的,而母亲的任务就是减少婴儿的各种不适、不快乐的感觉,从而减轻他的压力,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让婴儿感受到关心和爱护。
随着运动机能的不断改善,孩子对周边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因此,母亲还要给予孩子身体接触和言语上的关心。孩子不仅仅想要被照顾、被爱抚,他们还有着独立和自主的需求。一个善解人意的母亲能够基本辨识出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孩子去探究生活,什么时候该给予孩子一定的关注。
如果一个孩子得到了母亲恰到好处的照顾和爱护,那么他一方面会发展出对自己母亲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够对人际关系产生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听之任之,也就是获得了原始信任。
我们可以把这种原始信任看作一种完全由身体支配的敏感性:孩子在自己的身体里储存了自己被接纳、被爱的感受。作为生活的基调,这种感受会被一直持续存放在自己的身体里。如果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成功的,那么除了原始信任之外,孩子还会在出生6至12个月的时期培养出与母亲稳定的内在联系。
内心稳定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展现出两种基本特征:自信,愿意相信他人。他的基本态度是“我很好,你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