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就是别人,你就是你
------阿拉丁956
前2天转载了一篇心理咨询与治疗师朱建军医生的文案《“别人”就是你自己》。确实是境由心生,当时周遭环境状态下的我被文案感染到了,对文案作者的观点尤为膜拜。
如果仅仅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去剖析它,似乎无可厚非,也合情合理。但如果把它放到一个社会现实中去体会,可能有一些不一样的解读,我们也不妨多思考思考。
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发现许多人花很多钱来做心理咨询,却不谈他们自己,而总是谈“别人”这一奇怪的现象。确实属于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也有可能意识到是一种病态,故而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
抛开心理层面的解读,其实别人依然是别人,改变不了。不管是羡慕别人一天到晚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也好,悔恨自己惨淡生活也罢,只有自身意识到了不妥也迫切明明白白地知道不想让自己由此沉沦,于是才发出“救救我”的呼声。
首先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病,尔后才会有意识地去看医生,应该是这种逻辑。古语有云:医不叩门。不可能是医生主动上门说“你有病,需要看医生”;若真如此,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有些场面可能无法收拾。
羡慕别人,其实也没有错。如果上升到嫉妒或狠的程度,那就是有病了,严重的时候就不得不需要看医生了。如果羡慕之后,将之作为一个灯塔、一个方向,尔后不懈努力、孜孜以求,不但不应该是病,而应该视为一种进取之心,值得推崇和鼓励。
如果老是因为别人的开心快乐而憋屈自己,用别人的开心快乐变相惩罚自己,确实不值得。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有些别人,也许展现给你的是开心快乐的模样,其心理的状况如何,任何人都难以知悉的。
人们往往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各种层面的评价。有的甚至失去了自身的基础判断能力——人云亦云、人做亦趋、羊群效应。如此,既不了解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别人的影子,不生病才怪呢?
如果“别人”就是你自己,哪这个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本我”,亦或是虚假的自我——“小我”?如果是“小我”,就应该立即按住暂停键,让思绪回归现实,不要让“小我”狂奔乱闯、戏谑本我、挤占本我空间。因为“小我”永远不能等于“本我”,“小我”只是“本我”的虚假表现形式而已。
就算是境由心生产生的“别人”=自己,也不可能是真实的自己,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体,不是虚幻。如果升华至心理层面,当你深陷“别人”=自己时,多激发一些积极层面的动能,多克服留存收藏的负面因素,病况应该不至于病入脏腑,更谈不上膏肓了。
诚然,无论如何,心理层面的调理是关键。心主神明,心理调节OK了,代表神明的思维和精神状态就会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此时,别人依旧是别人,你依然是你自己,但精神状态已今非昔比——犹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此山、此水已非当时的彼山、彼水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但愿您能够早日修得正果!
2021年11月1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