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的新书书架上看到了一本书:让未来现在就来。
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名字似曾相识,拿起来一看作者,果然,彭小六。
去年在台湾时,我又过一段认真在简书写字的日子,一篇文章推敲整整半天,然后发表,投稿,收获一堆点赞评论和关注,然后内心就满满的成就和幸福。
彭小六也是那时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的,他写的都是干货类文章,很多人喜欢,比我早写几个月,但粉丝却比我翻了几十倍。
其实我当时是不屑的,深以为功利性的写作会让作者丧失,而我的写作梦想更多的是追求成长以及情怀,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绪,那些人和人之间的微妙,那些时光深处藏着的声音,这些若安安静静在文字里流淌,宛若艺术,我喜欢这种感觉。
可是过了一年,再回头,却有点佩服,因为他一直在规律的坚持。
而我的台湾交流之旅告一段落,回到南京后,继续工科的学习生活,写的东西变得随性,大多是日记,而这段日子,彭小六却从没有停下,时不时就写干货上首页,他的读者越来越多,他的写作开始给他带来巨大的收益,线下授课,又出书,挣得盆满钵满。
其实我是有点不甘心的,也可以说是有点小嫉妒。
我承认,小六很棒,身体力行了那么久,但是我内心却又总有自以为是的骄傲,觉得由我写这种题材,或许会比他写的好。
纵观他写的这本书,都是些被嚼烂了的观点,我在其他书上看的多了,实在是了无新意,而且文笔呆滞,根本谈不上趣味可言,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碎片时间,无论是读书方法还是升职经验,都无聊得不要不要的,看上去上干货满满,实际上和鸡汤无异,还没鸡汤的故事好看,而且,用粗略的方法论麻痹人心,我觉得比鸡汤还有害,至少,鸡汤会给人心灵上的安慰,可这种文字却只会枯燥的教人功利,而且很教的很蹩脚。
偏偏,就是有人喜欢。
心疼那些人,心甘情愿的去咀嚼被人嚼烂又不好吃的东西。
诚然,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吸收消化并输出,但是,产出也有好有坏,相比之下,我倒觉得逻辑思维的说书就更有意思多了,还有去年名列豆瓣年度推荐书籍的采铜写的精进。
同样是干货,同样是消化和吸收并输出思想,但明显逻辑思维和采铜就用功得多,将输出多了趣味,并且核心在于思考,才不是赤裸裸的功利方法论。
有时候我想变成彭小六,倘若自己能够借着写作和读书,月收入上万甚至上十万,如今的读研和工作的分叉路口又算得了什么,很多纠结和距离也都是过眼云烟,现实里,也能受人欢迎甚至崇拜,又有存在感和骄傲。
可是我又害怕变成彭小六,因为,我害怕自己的读书成了功利,写作纯为利益,害怕自己笔下的文字成了一个个枯燥的说教,成了激发人红着眼追逐的药剂,我更怕自己再也写不出当初那些让自己安心的文字,写不出那些心情,诸多纠葛只能独自下咽。
这篇文字写的似乎有点偏激,如果被小六或者他的粉丝看到,也许就尴尬了,所以,我发在简书,但不投稿专题。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海纳百川,认同与异议都有存在。
每个人由于经验由于生活会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不是吗?
我只想做我自己,我不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感觉,就用文字倾诉,我喜欢的,就用文字珍藏。
就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