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音频引起了强烈不适,让人想立刻逃开。听上去像个十来岁的男生,撕心裂肺的哭着喊“妈妈”,歇斯底里的尖叫,然后就听到“砰砰”的撞击声。
我们可以关掉视频,但男孩逃不开这个“监狱”。
杨永信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掀起海啸。同伙有那些孩子的父母,还有那些叫嚣着“孩子的主要错误,只是刺激一下他,让他听话”的人。
家长眼眸低垂“有这个孩子,不如没有这个孩子”、“我也不是专家,不想去了解这些”,就好像孩子是炸弹,只要扔出去,脱了手,就避免了一场灾难。
可是把孩子送进地狱,得到的除了尸体和恶魔,还有什么别的可能?
中国青年报在10月24日发布的文章中,用整个第2版讨论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是《不要让网瘾“慰藉”孤独的留守儿童》。
农村的很多父母,在村里赚不到钱,在城里买不起房,迫于无奈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抚养。
隔代抚养往死里亲,亲的方式五花八门,只是很难照顾到孩子的兴趣。
埃里克森理论认为:
小孩在1.5岁以前,是建立信任的时期,他会对可以帮自己实现愿望的人产生信任,信任带来希望。
1.5~3岁,出现了第一个反抗期,需要用温和的方式教育,使他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3~6岁,孩子开始探索世界,他需要有人引导和鼓励。
开始上学之后,他开始学习生活的技能和知识。
这些过程中他会遇到无数的问题,产生无数困惑,需要有人来帮助。但是他通通得不到,他有的只是一部手机,手机里偶尔能见到爸妈。
他们会隔着屏幕问他“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就像分手多年的情侣,见面说的第一句话一样。孩子或者兴冲冲的报备,或者对遇到的问题难以启齿想逃避。
所有经历过异地恋的人都知道这种相处模式有多痛苦,知道对方在难过,却给不了一个拥抱;明白他在忙,抛弃感却真真切切。
这些降落在认知不完全的小孩子身上,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手机上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这是手机对留守儿童的第一个重大意义,和父母联系。
现在很多手游都有防沉迷系统,但缺乏监督,这还是一句空话。
几天前在浙江温岭大溪,还有个不满12岁的小男孩,因为玩手游,刷了妈妈12.7万元。小孩平时住校,假期还要上补习班,空余那么点时间,拿着妈妈手机玩,就没怎么管。
家长在身边,尚且无法监督到位。爷爷奶奶学起电子产品来比小孩还慢,又怎么管得住呢?
即使一个大人在玩手机,都经常忘记时间,没什么事打扰的话,划拉划拉就是一整天。一个没有公园和游乐场,没有父母一起做游戏的小孩子,有多大的可能控制住自己,花时间在别的事情上寻找乐趣。
可能是游戏让现实虚化,不需要去面对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沉浸进去,烦恼就消失了。也可能是网络让他和别人建立联系,从素未谋面的人那里,他得到了陪伴的温暖、情绪的抚慰,这些都足以让人上瘾。
那些爸爸妈妈迫于无奈按下“放弃”的选项,网络帮他实现了。在那个世界里,没有“留守”,只要他愿意,他就是主人,可以完全主宰自己,不用在徘徊孤单中苦苦等待,随时可以获取他想要的内容。
这是手机对留守儿童的第二个重大意义,缓解孤独。
在“搬起砖就没法抱你,放下砖就没法养你”的现状下,父母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很无奈。不出去,就得继续“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的循环;出去,就无法亲自参与孩子的成长,不能给予陪伴。
看过一个新闻报道,留守儿童写信说“叔叔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或者以后你们给我钱,我们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你们带来的书和文具,我们不喜欢,谢谢”。
这是手机的错吗?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是父母的错吗?他们只是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做了取舍。是孩子的错吗?他纯洁无瑕来到这个世上,世界给他上的第一课就是残忍的分离,并且没有配备老师指导。
可是网瘾出现时,被抛弃的只有孩子。
曾奇峰说:孩子所有的身体疾病,都要配合心理治疗。心里的豁口越扯越大,却妄图通过屈打成招的方式来收获一个木偶,把线提在自己手中。
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而是一场灾难。可他刚生下来的时候,你说他是希望的。
中国知网2018年的期刊中,有大量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章,说明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不可忽视的是:总有一些孩子能够见缝插针的成长,汲取一切可吸收的正能量,走出小村落,保持阳光向上。
鲜少有人去研究他们为什么坚韧不拔不被击倒,多的是人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说他们敏感脆弱、自卑消极。提出的建议一样假大空:加强联系和沟通、开展心理教育、举办讲座……
成长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简简单单几个讲座、几场谈话就可以指导。每个小孩心中都有两个盒子,一个装着“向上”,一个装着“毁灭”。起码得有人在场,才可能按住“毁灭”的盖子,把“向上”指给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