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9月28日那期“爸爸应不应该每天陪孩子一个半小时”辩题引发热议,颜如晶一番话,让高晓松眼眶湿润。
她说:“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第20集,他会慢慢改变。电视剧你不看,我们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去的,1到20岁你不看了之后,你就永远都看不了了。”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亦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高晓松就是一个没有观众的孩子。
“小的时候跟我父亲就关系很冷淡,到我长大了,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然后痛哭流涕地跟我爸说:你要不要跟我谈谈心呢?你想不想听听我是怎么成长的?这些年我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我的梦想、我所有的挣扎?”
结果还是被拒绝了,很失望。
直到他40岁以后才意识到,极为冷淡的父子关系,对原生家庭的不满,让他在二十多年里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这让我想起昨天闺蜜的倾诉。
她与男友分居两地,因为工作原因两人有几天没有通话,这天晚上两人约好吃完饭好好聊聊,女生忙完自己的事情,沐浴更衣九点半满心期待的等着对方电话,结果男票高兴的发来信息说吃完饭去看了场电影。
女票不舒服了,她觉得男票答应和她电话怎么反而去看了电影,瞬间就有了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随后男票解释他是算好时间,看完最晚十点就回去,时间来的及,可女票心里就是不舒服,她希望男票哄她。
男票没有哄,一来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二来他不想惯着女票,觉得女票未来是要做大嫂的人,不能处处都要被爱,她得宽宏大量,而不是这样一点小事就生气!
女票愤然的挂了电话,但挂了电话女票心还是提着,反复看着对方微信的头像,手机有震动都以为是他的信息,她渴望对方哪怕只是一句晚安,但是没有!
那一刻她比任何时候都希望对方能对她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宽容,希望对方能懂她的脆弱,和她呆在一起安慰她,而不是丢下她一个人孤零零的落泪,让她再次感受到被抛弃。
我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呢?你的男票也许只是希望你能冷静下?
她伤心的说,这让她想起0-6岁的经历,爸妈总是没空抱她,母亲甚至为了能去干活不让她跟,会故意惹她哭,而一旦哭了,她就会跌跌撞撞的回房间,倔强的硬是要爬过高自己半个个子的木床,哪怕爬不上,摔了也要起来再爬,直到爬上去,给自己盖上被子。
母亲在确认她上床盖好被子后就会离开,女孩一个人躲在被窝委屈落泪,孤零零的带着泪痕就睡了,这样的经历导致她内心深处,很没安全感,总觉最爱自己的人在自己最伤心的时候会抛弃自己。
长大工作后,女孩表面强势,独立,但内心却总是渴望有个人能懂自己所有假装的坚强,在她难过的时候,能对她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放心我会陪着你……”
美国某心理学专家说,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一个人情感、情绪、性格、人格的启蒙和养成。人的职业行为是学习出来的,但亲密关系里的行为,却往往忠于本能。
所以闺蜜对爱的渴望,让她不断的外求,希望有个人能弥补小时候的缺憾,而不被满足的她会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受害者的角色里,然后自我委屈、胡思乱想,甚至不断地在心里重复自己被“抛弃”的戏码。
因为0-6岁的孩子最大需求就是无条件的爱,而且要足够多无条件的爱,否则这个年龄段感受到爱的匮乏,她内心有被遗弃的创伤。恋爱时,可能对方一个眼神那种遗弃感就会出来,矛盾就会出来,对爱的渴望就会更加强烈。
为了让为人父母在孩子0-6岁时,就规避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也希望让更多人,有机会在源头上就切除这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我们来看看,当孩子在0-6岁,父母该怎么做?
1.父母尽可能不说“不”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不”,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匮乏的,是不被爱的。
有个妈妈带着孩子逛商场,给孩子买了3000元衣服,2000元的鞋子,妈妈宠溺的想,我给你够多的了吧,逛完商场孩子看到1块钱的玩具粘纸要买,妈妈觉得那个不卫生,直接就说:“不可以,这个多脏,会弄的到处都是,不可以玩……”。
这个时候孩子是会为5000元的衣服鞋子高兴还是会觉得没有得到1元的玩具伤心?
答案是后者,孩子觉得自己是匮乏的,是不被爱的,妈妈宁愿花很多钱买衣服,都不给他买一块钱的玩具,所以并不是你给孩子越值钱就越好,孩子觉得不被爱,不是你给的不够多,而是你给的不够对。
有些人会说,这样子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溺爱,真相是,0-6岁的孩子,你怎么爱都不为过,孩子6-12岁,才是在爱的基础上要加些规矩的时候。
但也并不代表0-6岁的孩子一点“不”都不能说,比如危险的情况下,孩子要去玩插排,这个时候你得说不,但说“不”要有技巧,要用其他方式去代替。
孩子要玩插排,你要找到一个安全的玩具吸引他,对他说,宝宝来玩这个,这个更好,以替代他想玩危险的东西,让他感觉不是拒绝而是感觉给了他更好的。
总之和0-6岁的孩子沟通,不要那么直接的说“不”,“不可能”,“不允许”,而是“那个更好,我们去玩那个”
2.有质量的陪伴
真正有质量的陪伴,要有互动。
面对奇葩说辩题《爸爸是否要每天陪伴孩子一个半小时》,辩手们唇枪舌战,却只有蔡康永提到了这个辩题里被忽视的问题,除了给予时间,父母真正该给孩子的是有效陪伴。
蔡爸言传身教的有效陪伴,让蔡康永待谁都温文尔雅,在娱乐圈的好人缘就是佐证。
这让我想起上周末一同事,说上班一星期,周末哪都不去要在家陪他五岁大的孩子,周六早晨他吃完早饭和孩子待在客厅,给孩子一个ipaid,自己一个手机,孩子玩游戏,他刷抖音,中午带着孩子出去吃午饭,一边催促孩子快吃自己一边盯着手机,吃完回家,过马路牵着孩子的手,还是看着手机。
回到家,孩子突然盯着父亲说:“爸,你能不能放下手机,看看我,别这么敷衍我……”
父母与孩子在一个空间,要做到有质量的陪伴,是要有互动的,你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孩子笑你也笑,孩子哭你也哭,这个过程孩子觉得他是被陪伴的,他不缺爱,而当你敷衍,他就觉得自己不被爱,幼小的心灵就有可能留下创伤。
前段时间的话题性新闻,张雨绮挥刀砍老公,再次离婚,虽然被称为“社会我绮姐”,被追捧打call,树立了有钱有颜不必靠男人的独立女性形象,但“看男人眼光不行”,习惯性闪婚闪离,真的无迹可寻吗?
从小单亲长大,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爱,导致她内心非常渴望爱,没有安全感,总想抓取,总想拥有,总想用什么东西来保证。
但渴望爱,不等于懂得经营爱。
否则也不会与王全安相识90天就闪婚;第二段婚姻更夸张,几乎是毫无防备,对外界传闻的袁巴元四处欠债充耳不闻,也不计回报,欣然接受前妻留下的孩子,并迅速诞下一子一女。
前车之鉴,如果你的孩子还在0-6岁,请从现在开始就让他们规避未来可预见的伤,做到以上两点。
而已经长大成人的你,如果0-6岁不幸刚好就被不正确的爱过,内心极度缺爱的你,要知道现在所有的苦、匮乏、不值得感,都不是你生命本来的样子,你只不过是在0-6岁时被安措了程序。
更为重要的是,习惯从外面索取、弥补儿时缺失爱的你,从此刻开始,请停止从外界任何一个人,包括父母,伴侣身上来获得一种被爱的满足感。
他们没有办法给到你,即使再强大,再有爱的人,他永远都无法满足你。
因为,当你有所向外需求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无底洞,外在的任何一个人,都弥补不了你自身内在本自具足的爱。
所以,当你能去掉这个不被爱的程序,并转而向内求,你就能看到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你要非常肯定自己就是圆满的,你就是爱本身,在你的生命中,你想要的都会拿到。
当你花心思成长自己,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会向你靠拢。
如果你也渴望挣脱束缚,活的绽放,请关注我,让我们一起继续往前走,回归本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