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先去看了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大佛寺。大佛寺现存古建筑包括:山门、牌坊、钟鼓楼、土塔及金塔殿。寺内大佛殿古朴自然,外观两层,丝毫没有其他庙里那些金碧辉煌和艳丽色彩的点缀。
如果是近年修葺过的,那一定是“修旧如旧”的典范。大殿里有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大概是为了保护卧佛,我们去时是阴天,大殿的光线仅来自门和窗。大殿墙壁上有大幅壁画,内容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佛教经籍陈列馆里收藏了用泥金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经书和其他各种珍贵的文物。
离开大佛寺一小时后,我们到了张掖重要的石窟“马蹄寺”大门口。马蹄寺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始建于晋朝,是河西走廊的佛教圣地之一。
登上寺前高高的石阶,我们先去了正在修葺的胜果寺。寺内破败不堪,寺庙大门上的图案和大殿两侧的转经筒可以看到藏传佛教的影子。在院子里抬头就可以看到山上的石窟,边上一个用砖头搭建的土灶,一口大锅架在上面。我想拿起锅盖摆个炒菜的POSE,没想到那锅盖很沉,没能成功。
马蹄寺中心广场上两个高高的白塔,周围是一圈转经筒,前来朝拜的人们可以在这里转经祈福。在那里可以看见前面的“三十三天”石窟,石窟前的保护建筑早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那些裸露在外的石窟洞口。
看见不少穿深红色僧袍的僧人,其中一位长着一副和善脸面、瘦小秃顶戴眼镜的老僧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去问他寺庙为何起名“马蹄”?他回答得非常认真仔细,只是他带着藏音的普通话很难全懂。勉强听懂他说的“马蹄”印就在隔壁那个石窟里。
“三十三天”石窟有五层二十一窟,和北岳恒山不同的是,它的阶梯多在石壁内里,有的也只能看见那些石缝。知道它很高且难上,但既然来了,是一定要上去看看的。沿着那些石头凿出不好走的石阶,我们开始了攀爬。
有些地方很窄,听到前面下来的人声要往后退到稍微宽一点的地方,等他们走过才能继续前进;有些地方低矮无光,要低头弯腰才能通过。为安全起见,在一些临崖且窄到只容一人走过的地方加建了木质护栏。
这里大概过去来的人不多,年久失修,连接各个石窟之间的通道地面坑坑洼洼,上面铺着些木板。站在通道栏杆里往外看,下面平缓且碧绿的山川大地已经没有了大西北的贫瘠。不记得是第几层,那个石阶最起码有75度之陡。还有个转角台阶非常高,必须手脚并用,上拉下托才能上去。终于到了最高处的那个石窟,没想到在它的下面还有一个石窟。
我们下来时,有个藏族小伙子径直往上走,看他挺着急,我们都侧身给他让道。没想到,我们还没下来几层,他又急匆匆地下来了,问他是否游客,为何如此匆匆。被告知,他是景区管理人员,一位游客把帽子忘在了最高层,他是替他上来取回帽子的。真的好暖心。问了他的名字,他叫“洛尔丹”,来自阿坝州。为了记住这个小伙子,我和他合了影。
去对面山坳里绿草丰盛的“格萨尔王殿”。大殿在山坡上,刚爬过“三十三天”那样的陡坡,现在看到坡就觉得累,只在远处拍了照片,没有上去。我和巧还上了陡坡上门前没有护栏正在修葺的“文殊殿”,上去时还可以,下来时不敢往下看,背着身贴着墙往下走。
回到来时先经过的“千佛洞”,那里其他石窟都和马蹄寺差不多,只一个“药师殿”上的台阶既陡又伸手不见五指,实在是太难上去了,最后只得放弃。
我们在寺庙前清澈的溪水边寻找漂亮的小石,对岸山上的旗幡在风中飘扬,山脚下一个白色的塔陵孤独地伫立着。晚上又去甘州市场那家小店吃了晚饭,买到了好吃的抹茶炒酸奶。晚上去看了市中心灯火装饰的钟鼓楼外景。
张掖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