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选择23:30睡,07:00起的第25/100天。上图先:
昨晚跟自控力lab小伙伴在上海的有杯咖啡见面,诸慧童鞋请大家,咖啡馆很有范。听她讲起众筹咖啡馆的经历,真是一批有情怀、有运营头脑的医生们,尤其医生们能开创这样彼此、跟患者们互动交流的空间,真赞!
另外,听她说星巴克入驻医院,至少可以减缓患者们的焦躁不安,医疗这么多年难题,或许大概就在类似自发的行动中。愿有杯咖啡,带着医者仁慈与智慧的尝试,走遍各个医院。
大家散了,到法秀家23点,本来想刮痧,缝衣服开线,已经睁不开眼睛了,直接跑去睡着。因为是佛堂,睡的不太放松,没来得及功课。
这两天听法秀说生命数字讲1很固执,很少觉得自己固执、倔,让她举例说明,说到反射弧太长,有反馈不及时讲憋着又憋不住,这个点倒是如此。看来,还是有话直接讲,先讲出来再说。另外发现,佛法对1很管用,每一个都对治:
无常:变化、弹性,对治僵硬、错误且执拗的坚持、不通情理或不合时宜的固执;
无我:不自我中心主义,开放,对治自我中心倾向、封闭自己;
空:任何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包括所谓的优点、缺点也是,“固执”也不例外。
再分析,反射弧太长的缘起,不出这三类:
1、自己觉得跟心里的期待有出入,却又不好意思讲;
2、讲出来显得自己的形象不够好(或者不符合自己感觉到的理想状态),所以努力不去讲;
3、害怕与人起冲突有矛盾,所以不敢讲;
分析后发现,三类背后都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身上了,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表现型选手”又抬头了。事实证明,又回到了从前有段时间,自我折磨时期的状态,要再次从“表现型选手”恢复回“成长型选手”。一切以自己的成长,以自己的未来为参考,回到自己身上。
静下心想想,或许接近真实的内心回路是:
1、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说明自己对自己不够认可。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去自我认可。
2、达到自我认可,是先清晰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直接面对不足和问题(而不再拖延、逃避或等……之后再说),去反省而不是责备自己(觉察而不是再增烦恼)。
3、不断了解自己,享受成长的快感,给自己无所事事的时间与空间。
通过记录睡眠,对自己了解多了不少,尤其是很多事应该做却没有享受过程,包括每一次“用情至深”(自动变小孩子)、不热衷化妆、运动减肥大业(因为不是目前的刚需,没有享受到刚需后的乐趣和快感,所以没有动力)。
而看热爱的书,比如最近的村上春树,痴迷得放不下,走路也想看个够(心里很有共鸣感,他说出了我想的芜杂思绪);听到小金同学说好想专职输出写作,感觉做lab很值;今天听插坐主讲人,对自己的内敛、丰富有了更多信心……这些是真实的、有温度的、自己体会得到的,随喜赞叹自己,不拿大话、空话骗自己玩。
跟自己相处是这样不断调试的过程,跟他人也一样,比如要每天及时肯定哪怕一个人。一个人的改变在启动阶段最脆弱,哪怕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肯定和鼓励,而不是打击他人,显得自己牛(恰恰说明又落入了“表现型选手”的心理模式)。
用佛法的角度,就是随喜赞叹,并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而不是心里默默赞赏或派更多的活儿过去)。其实也可以观察或者直接问出对方的需求(或通过生命数字去了解。无论星座还是生命数字,把这些工具用起来),比如他认为什么样的赞赏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自己以为的赞赏方式,还有自以为是的付出。(用佛法说,还是跳出自我)
说来说去,无论自己还是他人,都是跳出自我的自我教育,模仿佛陀去自我教育。
不变随缘vs随缘不变
跳出自我,也是要有不变处,大概是初心,有自己的原则与坚持,坚持自己的发心不改。随缘,就是随顺因缘,无论外界是人还是事,大概随缘可以超越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