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蘼粟
本篇主要讲述了如何看待权威,权威会带来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权威,我们又该如何去做。
克氏(即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要为世界及自我负责(即所做、所思、如何行事、作何感想)。而负责,必须理解自身,即这一由各种相似或相反的元素组合而成的个体。若不理解自身,仅仅追求真理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很显然,人类一直在追寻真理,或一种不会被时间或其他事务改变的东西。(从而产生了信仰)
而当我们信仰一种观念、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会想保护它,这样就会产生暴力,但我们的中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中心问题是:我们如何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达到自身(乃至世界)的改变。我们又能做什么?
经过思考后我们会发现,没有人会告诉我们去做什么,如何去做。我们不能依赖任何人,没有权威。这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我们应对自己及世界负有全部责任,这可能会带来自怜,我们责备他人,愤世嫉俗。
此时的你们在看蘼粟的文章,也可以把这一过程衍生成是一种聆听。但请大家注意,蘼粟在上一篇中讲到:聆听与学习直接关联,仅仅是被告知,而你将你对自己的探究建立在知识之上,显然你是在你已熟悉的模式(可近似看做权威),不再是在探究你自己。所以,下面请你撇开你的所有背景,自己去回答中心问题。
我们为何会接受权威:
•这是最便捷,最容易的生活方式
•获得满足感、安全感(这便是宗教信仰的原理)
如何处理我们与权威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仅受环境限制,我们自己就是环境。我们的价值观限制了我们的思想和反应。生活中,模仿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因素,它会滋生恐惧,扼杀创造性思维。
恐惧的后果之一就是接受权威,产生对智慧及个人自由的拒绝。
只要有心理上的权威,就会有遵从:遵从他人通过各种法规制定的模式或遵从你自己经历的权威,这种权威你自己体验过,你从中得出结论,并在此结论中获得安全感。只要有传统、模式,你就会有意识无意识的遵从它。
当一个人遵从一种宗教的或心理的模式,或一种他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模式,那么,在真实的自己和模式之间就总会存在矛盾总会有冲突存在,而这种冲突是无穷尽的。一个人结束了一种模式他就会遵从另外一种模式。由于这些理想、模式、结论、信仰等的存在,他被教育得习惯于生活在这冲突的领域之内。如果遵从模式,一个人就永远不会自 由;他不会知道同情心为何物,他总是在争战,因此便给予自身以非凡的重要性。而意欲自我完善 的自我便变得异常重要。
我们必须知道,仅仅是忽视权威,几乎无任何意义。我们对确定和永恒的渴望会建立起各种权威。而这二者恰恰是自我的主要活动之一。
当一个集体是基于暴力(自我封闭,孤立)之上是,就必须有权威存在,它会带来一种凝聚力(如国家)。
社会是自己的产物,是自己的投射,世界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除非理解自己,否则你制造出来的东西总会增加你的困惑和痛苦。
本篇在原书中占了21页,蘼粟理了很久,终于不啰嗦的浓缩到了一篇文章里(原文是演讲,有点碎)。有人可能会问:骗人!从头到底都在讲要理解自己,怎么没有“怎么做”?!这是因为探寻篇是全书的开端。在“(3)作为一个人”结束后的情感篇中,几乎全是对自我的剖析,届时会得到答案。蘼粟觉得哲学虽然抽象,但不难看出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学习工作都有根本上的帮助。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