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8 佳豫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解读论语第205天)
日经第530篇(子路第十三)
经典原文: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当年孔子在鲁国,鲁定公当政的时候,孔子51岁,胸中韬略日益丰满,正愁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鲁国国君知道后,就让孔子做一个中都宰,管理一个中等的城市,没想到孔子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让百姓都路不拾遗,走在路上的人也都彬彬有礼,盗贼不再出现。
一年之后,四面八方的城市都过来向孔子学习,鲁定公看他做的不错,就把孔子从中都宰提升为司空,后来又从司空升为司寇,直至大司寇。
孔子做到大司寇之后,就开始整顿内外,旁边的齐国就怕了。
齐国就给鲁定公和季桓子送宝马、美女、黄金,用离间计,使鲁定公对孔子产生猜忌,不再信任孔子,于是孔子对鲁定公失去信心,不得已离开了鲁国。
所有的努力都在那一刻化为泡影,孔子伤心的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布道,寻找可以实现他理想和抱负的地方。
所以,孔子这里说这话很霸气,因为他有工作经验,拿到过结果。
说这话时,孔子在卫国,当时卫灵公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就不想理国政,也就没有重用孔子,导致卫国与王道失之交臂,所以,孔子觉得很遗憾,感慨而发。
孔子自己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就是说,他将名利看得很淡。
孔子的理想就是想有朝一日,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提倡礼乐教化,帮助国家和谐繁荣,为百姓、为天下谋福祉。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已经有人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比如,商朝的开国皇帝汤王,他最初是一个小诸侯,只有七十里地,但是,他却把这个诸侯小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其它诸侯都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甚至归顺他。
比如,周文王当初是西伯侯的时候,以百里而王天下。别的诸侯就来到他的统辖地来观摩,发现人民都非常懂礼,谦让和谐,于是大家都开始效法周文王。
周文王没说一定要统治天下,他只是把自己国家的分内事做好,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当他做好整个国民的榜样和表率时,其他有关善的人和事都会召感而来。
所以,搞成一个好的试点很重要,这样就可以让他人复制效法,以便全国推广。
比如,现在的学校都叫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等,都是以试点出发,然后全国推广。
在孔子那个时期,他是有点怀才不遇的,虽然满怀治国的才能,却没遇到赏识他的人和让他发挥的空间。
孔子后来周游列国布道后,再次回到鲁国,就开设学堂教弟子。他觉得既然在国君身上看不到希望,那就放在自己身上,把希望放到弟子身上,于是他教授三千弟子,自己著书立说,让思想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