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这首诗,多少年来安慰了多少人的失意,指点了多少人的迷津。他是弘一法师用心血写就,寥寥几语囊括了万般乾坤。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应该解释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说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问余何适,廓尔亡言。”是说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说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全诗的大意是:君子贵乎神交,故而如水之澹澹,清泠甘澈。这也如同求道,形而上者谓之道。你若是执着形而下的象去求道,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你问我的来去之踪(比喻禅问),我象维摩诘那样晋入本体而不知还有言语能表达我的心。差可比拟的,就像你问我春在哪里--春天就在繁华满枝的时候出现;你问我天心所在--天心就在那月圆时分!!其实就两个字:“自然 ”。花朵到了春天自然就会开满枝头 ,天空到了望时自然会看到圆月 。
天心月圆。就是“圆满”。历史上那些大师开悟后做的偈子,好像很少有这八个字这样的证悟,弘一大师在世时不说这些,直到临终才说,这一句是是弘一大师对自己一生修行结果的阐释:预知时至,往生极乐。
弘一法师用这首诗警劝他人勿要执迷于人生表象,如此而想获取正觉正悟,无异于南辕北辙;第二首是对自己灵魂得到美好归境颇感欣慰。大智者的告别仪式的确有些不同,弘一法师大慈大悲的临终关怀(反过来,是死者关怀生者)给人留下了至为深切的感动。
在纷争不息的乱世,在名缰利锁的红尘,弘一法师堪称为佛门龙象,他究竟开解了多少欲海中迷溺的心灵?这个基数应该是不小的。他涅槃了,灵魂却久久盘旋于大地之上,迟迟不肯飞向天国,依然满怀着悲悯,俯瞰这不完美的人世,为苦苦挣扎在红火坑中的众生默默祈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听,那缥缈的歌声又自远古而来,带着忧郁和悲悯的心绪,在暮晚的夕阳里染了一身的霞晖,被那穿透着苍凉而又无限悠远的笛声一撞,从此就把那山外夕阳留成了千古绝唱。
繁华已尽,酒杯已空,余欢将尽,惟剩苍凉别梦,还残留下多少回忆的温馨?该上路的终归要上路,该告别的终归要告别。人生是一段不长不短的夜行,惟独智慧才是我们手中的明灯,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除却“长亭外,古道边”,这首小诗大约是李叔同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清着墨迹,抄在纸端,深觉意蕴悠长。《转身遇见佛》一书中介绍此诗缘起,系1943年中秋过后,先生自感病势已重,于是书此与友人告别。半个世纪后再来翻阅,恍然惊觉先生是在写自己清平一生。之于友人,他赠淡然如水的情谊。之于人生,他觉未来可期,前路犹适。甚至病重至此,他仍能看见“一派桃花明月,一片诗礼江山”。这本书是先生生前文章、演讲的一个集子,副题为“弘一大师修心录”,大约可以窥探他从俗世之内,到红尘之外的心境变迁。如丰子恺所说:“我们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问题而做和尚。他只是‘有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先生自述出家远因是一日躲避名人演讲,夏丏尊打趣:“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既为修心录,这本书记载的便是先生出家之后的所思所想。
我原以为佛家便是无欲无求、上善若水,岂料读完此书,所受启示绝不仅仅在于追求心境的平和、于人于己于世事的善意。先生在书中说“人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判断要正确。等时机一到,便奋起直追努力去做。不要有顾虑,不要有希求,心愿特别真切,用力特别真挚诚恳,自然成就卓越。”可见先生对波涛人生的感悟、对青年的训诫也堪称深厚且情深。
如今世事嘈杂,人间多污浊,相比于父辈们寡淡而又平静的成长经历,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着更多的诱惑、更多的选择,也因而产生了更多的慌乱、更多的迷失、更多的言不由衷与身不由己。读读先生和他留下的精神瑰宝,未必会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但也许能从乱世中找到安静的一隅,以应对涛涛世事无处不在的追索。
鄙人才疏学浅,唯有借范仲淹赞誉严子陵的诗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向他致敬。他必不希求俗世的赞誉,而更愿望世人严谨修身、挚诚修心。诚如书中所说“怀念他,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自己:道不远人,莫失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