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理智
-7-
“高木西风落叶时,一襟叶爽坐迟迟。间披秋水未终卷,心与天游谁得知。”
水净沙明的秋水边,高士读《庄子》的《秋水》篇。《秋水》篇通过河神和海神的对话,超越人大小多少、高下尊卑的知识执着,集中表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哲学,体味“秋水精神”,也就是沈周“心与天游”的自得。
临摹沈周的《秋山读书》,算是四十幅作品中最满意、最珍惜的一幅画,准备留下自己收藏了。
“前坡三木并立,一为枯树,一作夹叶,一用点叶法。
坡后平台处别作一树,斜穿画面,与三树作匀衡。树枝用笔老硬,时见飞白,落点苍劲如坠石。
一高士持卷坐于台边,仰首若有所思。
山石用短披麻,以浓墨点苔或作草于山石边罅,使重要处因点而醒出。坡石以赭染,叶作绿及赭黄,已见秋意。”
从左侧人物开始入手,临摹过程中,将自己形神时而秀入画中,恍若登临高处,就是那个高士一样,飞得更高的是思绪;时而安稳家中,坐于高凳,手握笔刷调和色彩,闲情赋于笔墨,填涂着画面里每一角落,自得自乐。
耳边一切都悄无声息,心情化成了含蓄的岸边草木,跌荡在青色平坡与木槿花红之趣中。
周身脱离了窗外的车水马龙,挤去外界的干扰,专注于画板,直面世界的高士脚下,没有画出来的流水行云之妙境,也被悄悄隐藏在生涩却有力、涤荡且优柔浅显的笔锋里。
“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有沈周那样每画必题诗的,而且一般来说,诗都专为特别的画所作。在沈周的艺术中,有时绘画的视觉形式反过来是为了表现诗而存在的。沈周多是自题诗,并依诗作画。”
禅宗有“青山不碍白云飞”的境界,强调空山无人,水自流,花自开,风自动,叶自飘。沈周的“浮云不碍青山路,一杖行吟任去来”、“双眼尽明无物碍,一舟故在觉天空”等等,展示了如禅宗一样活泼的世界。
出入此画境,像一股清风吹来荡去,一任心灵随笔触盘桓。
人心安静了,云卷云舒,我在流动的世界中畅游东西与南北,心态平和且坦荡。
-8-
沈周的这些作品中,有两幅是仿云林、仿米山水画。
倪瓒(云林)的山水多“一河两岸式”平远构图,景致简略,境界开阔。
“苦忆云林子,风流不可追。时时一把笔,草树各天涯。”
诗中说是云林子风流不可追,一画倪云林就是一个天一个地,完全不像。
“沈周仿倪瓒画,每次画了都有人说:又过头了,又过头了。”沈周性情所在,画倪云林还是像自己,还不忘题画诗中自嘲一下。
一湾瘦水,几片云山,几棵萧瑟老树当立,云林的这些当家面目都具备了,然而画成之后,远远一观,却是“草树各天涯”。
沈周曾为朋友朱存理仿云林之作,感叹云林的画实在太难仿,但又自我开解到:“性甫谓为云林亦得,谓为沈周亦得,皆不比较,在寄兴云尔。”也就是说,画出自己的直接感觉即可,哪里在乎具体形象与云林的相似。
在明代诸多绘画大家中,沈周是一位善于“仿”的大家、一生遍临宋元大师作品,于董、巨、李成、“元四家”等用力最深,而在这些模仿对象中,倪云林可以说是他用心最多的艺术家。他大量的仿倪之作主要是应友人之请而作。
除了一些仿作之外,沈周多画自己的现实际遇,如记游、雅集、送别等等,都是他具体生活的记录。探访友人的寻常景致,当时的感受,脑海里升华成诗意闪现,下笔成就出眼前的即兴之作。
理智曾跟好友开玩笑说过,“现在我是在仿沈周的画儿,只要坚持的时间够长、够久远了,二十、三十年之后,仿沈周作品中的理智临摹图,没准儿也会变成人们喜欢收藏的小物品。”
她马上接过话头儿,续上一个完美结局:“你专心负责画画儿,我来负责代理它们,直到找到喜欢它们的主人。”
-9-
还有几幅喜欢的临摹作品,比如《稻畦》,细笔钩画出已经成熟的稻子,再用重墨点之,似乎让人闻到稻香。
在田埂边饰以劲草,使得平凡的题材有了一点文静的气息。
“东庄是沈周好友吴宽的庄园,当年他们在这里交游唱和、赏花品茗、晴耕雨读。沈周几乎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客观地描绘着东庄的田园景象,幽闲而不感伤,图册里没有撼人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技法,有的只是特别舒缓的情绪,是理性澄澈,冷静安详。”
理智在临摹《稻畦》之初,感觉整体色彩、空间层次感不好掌握,多次在宣纸上试色叠加,直到满意为止,才移步水粉纸上,铺一层又一层的湿色,干透,再铺色,再干透,慢慢等待出来效果。
还有一幅是《卧游图册》之《秋江钓艇》,“满池纶竿处处绿,百人同业不同船,江风江水无凭准,相并相开总偶然。”这幅临摹作品已被亲友带走。
绘画与理智来说,是一种读书之余的补充能量之法,也是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娱乐之法。
痴迷的绘画人,任凭鸟儿在树上嬉戏,绿柳拂岸,亭依江畔,轻舟回环,学习沈周“江山入吾兴,随笔散清华”的精神,利用闲暇时光,消遣于画境之间,手持画笔,墨生水痕,将人们熟悉的、亲近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笔墨就是我们为人处事之道,从容坦荡,虚实结合,下笔自然不扭捏,力求浑然有余尔。
一个小小目标的实现,在于我们平时的练习和准备,是否充分。
至此,理智迈出了临摹十七册(40幅/册)历代名家绘画作品的第一步,并请理智的老公在完成之后的临摹图上题字,以期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最后,借用一段话作为本篇文字的结尾:
“你本高高云外鹤,只是因诗,谪作多情客。
我乃云溪花一朵,却开在你心之左。”
理智2020年0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