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1、认识自我,知道跟谁说话,要比知道说什么话更重要。
2、四句话:
把别人当自己: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切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把自己当别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具有共情(换位思考)的能力;
把自己当自己:自尊,自信的前提,自尊=成功/抱负。
把别人当别人:边界感,你是你,我是我。
3、心理成长的过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状态,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状态。
知道自己知道:觉察状态,活在当下。
不知道自己知道:习惯状态。
4、井底之蛙如何跳出来?
首先蛙要知道自己在井底;其次跳出来分两个层次,空间跳出来和时间跳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空间),看到未来最重要(时间)。
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自我”,用苏格拉底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很多人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可事实上恰恰相反,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对自我认识的程度不一。既然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那我们就要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前提要分清楚“人”和“鬼”,由此引出另一句很重要的话“知道跟谁说话,要比知道说什么话更重要”。
举例来讲,我从事了十多年的银行基层网点服务管理工作,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客户,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处理客户的抱怨、投诉、不满等等。虽然之前没专业学过心理学,但常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学会了察言观色,看人下菜碟,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面对客户,我首先是听他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客户的诉求搞清楚。如果客户情绪稳定,就事论事,我认为这就是素质比较高的客户(通常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对这部分客户我会用讲道理的方式,将事情一一给客户剖析清楚,讲道理就OK了。对于上来就是一通抱怨牢骚甚至带有愤怒、有攻击性的客户,我就会把客户拉到僻静的地方,倒上一杯水,安静的听对方说,保持微笑,时不时“嗯嗯,您说的有道理”“要是我是您,也会很生气”之类的,顺着对方说,直到对方说够了,闹够了,情绪稳定下来,再试探性的跟对方解释,给出解决方案,顺带配上点小礼品。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大部分的客户投诉可以解决掉了。
看起来处理的游刃有余,其实刚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是很挠头的,彼时的我年轻气盛,并不知道“知道跟谁说话,要比知道说什么话更重要”,尤其是在自己占理的时候讲道理,心想这么大人了怎么会听不懂道理呢?这个时候的我把别人当成了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我道理讲的很明白,你应该知道的。可是就有不买账的客户,不但不听,还火气越来越大,我自己的情绪随着客户情绪的升级而起伏不定,处理问题颇费周折。几经碰壁,我开始学聪明了,用上了单位培训的服务技巧,我开始学着识别客户的状态,是“人”是“鬼”,并照葫芦画瓢,学着说“人话”还是说”鬼话“。渐渐感觉到效果还不错,这时我开始进入把自己当别人的阶段(共情和换位思考),尽管时常还是会被某些不讲道理的人惹毛。随着处理投诉经验越来越丰富,处理好了获得客户赞扬和感谢的时候,我会沾沾自喜,成功的经验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有自信,被对方情绪激怒的次数在逐渐减少,因为我知道你的愤怒是你的,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终于理解了“婉拒”这个词,委婉但仍然是拒绝,因为我有我的底线。是不是我做到了“把自己当自己(自尊),把别人当别人(边界)”呢?!
我对“知道跟谁说话,要比知道说什么话更重要”这个道理的认识,必须经历四种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讲道理),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碰壁之后发现讲一味道理不管用,),知道自己知道(觉察,意识到自己之前做的有问题,学着识别“人”和“鬼”和说“人话”和说“鬼话”),不知道自己知道(越来越游刃有余,因为遇到此类问题我已经习惯性识别出将“人”和“鬼”,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为什么我拿自己举例子呢?其一这个故事只是我内心的体验,别人不容易反驳;其二听故事远比听道理有趣,更容易记住。
李老师一再强调心理咨询师讲课需要有横联、纵连、胡连的能力,我这个最多只能算是胡扯,这也算是有点自知之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