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婶以前是做稳婆的,家传的手艺,手里接生成活的娃娃无数,这样的收生姥姥供不应求,十里八乡都很有名。
虽然她不会务农活,可有了这手艺,一家的吃穿用度在村里都算数得着,小日子过得蛮不错。
渐渐地时代变了,人们都习惯了去医院待产,花婶的生意日渐地没落了,不过好在子女都大了,都各有自己的营生,也不需要花婶挣钱养家。
花婶忙忙碌碌了半辈子,闲下来就不知所措,也想着能为家里出把力,就拿了积蓄跟人合伙做小本生意,可没成想生意没做成,却倒赔了钱,还被儿子好一顿埋怨:“娘,你就不能安生地享清福?咱家又不是没你的吃穿,瞎折腾啥?我们工作这么忙,还得替你操心,人老了,别没事儿找事,给子女添麻烦。”
赔了账,花婶本来就心里难过,自此变得寡言少语,后来连门都不爱出了。
儿子先后悔了,不该对母亲说那样的重话。女儿也埋怨哥哥:“你咋跟娘说话的,没有娘哪来的你,谁供你上的大学,还当上了医生,医科那么好读吗,八年啊,娘为你花了多少心血,你就是这样报答的?”
儿子听了更内疚了,回到家里跟媳妇商量,要不给花婶报个“夕阳红”旅行团,出去散散心啥的?
儿媳听了,笑笑说:“这事啊,你别管了,我有办法,让咱娘开心起来。”
儿子好奇地问了又问,可媳妇就是神秘地笑而不答。
过了不多日子,儿子发现花婶又恢复了往日风风火火的干练模样,就忍不住又追问老婆,到底使了啥妙法,让花婶活力重现的?
原来,儿媳让花婶来自己开的月嫂中心,当义务解说员,给待产来签约的产妇们宣传顺产的好处,极大地安抚了产妇产前的不安情绪,这不,花婶讲起顺产的经验来说得头头是道,没多久还居然收获了不少“粉丝”,所学有了用武之地,日子啊又有了盼头,可不又活力四射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