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乡下接爸妈来家里小住。回程路上,和爸妈闲聊中,聊到了我的外公。想不到平时性格有些孤傲,很少夸人的老爸,竟然对外公称赞有加。
好奇之下,我又仔细向爸妈询问了外公的一些生平旧事,印象中有些模糊了的外公形象,又逐渐清晰了起来。
外公去世二十多年了,如果活到现在,就是一百零几岁。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光在乡下外公家度过,所以和外公相处的时间比较多。
外公个子很高,偏瘦,衣服穿上去都有点空荡荡的感觉。
外公嘴唇上方有道坑,据说他小时候吃饭时摔了跤,把碗摔破了,划伤了嘴唇,留下了疤痕。我很小的时候看到那道疤痕,有些害怕,不敢靠近他。再长大一点和外公接触多了,看他对我们一直笑咪咪的,就渐渐不怕了。
外公在我眼里是多才多艺的。记得闲暇时,外公就会拿出一把二胡,一边唱着曲,一边吱吱呀呀地拉起来。他偶尔也会拿出书法纸笔,写几笔书法,画几笔花鸟国画,自得其乐。
外公的性格是极好的。外婆脾气有点急躁,经常一点小事就爱和外公拌嘴,可我从未见过外公生气的样子。每次外婆数落他,他都笑呵呵的,劝外婆别生气。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外公多哄几句,外婆自然就气消了。
也经常听我妈和几个姨说,小时候外公从没有打骂过她们。经常外婆要打骂她们时,外公都会站出来替她们求情。
外公对我们小辈也特别慈爱。尤其在才艺学习的培养上,他总是不遗余力。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上初中时,突然对绘画有了兴趣,暑假到外公家小住,外公带着我,背着画夹走了十多公里路,翻了一座大山,去画山里的风景。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当时因为路程太远,外公热得满头大汗,衣服被汗水浸透的样子。虽然那时我远没有能力完成一幅像样的作品,但外公的用心一直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至于我爸对他最为褒奖的方面,据爸所说是外公的为人。
外公虽然只读过私塾,文化不算太高,但他勤奋好学,才干出众,文革之前,是一名小学校长。
文革期间,外公因成份不好(土改时被划成份为小土地出租)被打为走资派,又因为他不愿意出面批斗陷害无辜的人,被开除工作回家务农。
我爸最欣赏的是他为人的正直和善良。即使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他也从不做任何违背良知的事,恪守他的人格底线。
文革之后外公终于得以平反,恢复了工作,他在热爱的岗位上继续奉献了几年的光和热。
写到这里,突然很想看看外公。我在微信里翻出一张老照片,那是前阵子表弟发在亲友微信群里的全家福,大约是00年拍的。那时外公还健在,和外婆端坐在最中间,身边儿孙环绕。外公有些苍老的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
再看看环绕在外公周围的子孙后辈们。二十多年过去了,和我同辈份的小孩子都早已成家立业,我父母辈的也步入晚年。
这些后辈虽说没有大富大贵的,但都秉承着外公的正直善良和宽容大度,自强自立,勤奋工作,在各自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传承给后代最重要的,我想绝不是钱财,而是家风。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将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让每一个人都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想到这里,再看看外公,他的笑容似乎更灿烂了,嘴上的疤痕反而可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