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些日子,总有一个幽灵使大作家们感到不安。这个幽灵就是诺贝尔文学奖。”
马尔克斯在写《为什么博尔赫斯得不到诺贝尔奖》时,一定想不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3日下午1时,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那一瞬间,世界人民收到了一颗丢向音乐爱好者的炸弹。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6年10月13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美国民谣诗人,在他75岁的时候。
他的获奖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全球媒体更是震惊:
你们玩真的啊?
本以为鲍勃·迪伦只是提名“陪跑”,
没想到“陪跑”的还是村上春树,
让不少网友、读者大喊心疼。
有人这么吐槽:鲍勃迪伦的获奖也许会带给村上春树另外一种启示:在未来的某一天,格莱美会颁给他一个终身陪跑成就感,以彰显他在长跑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以前,文学奖颁给了音乐人,一定是颁奖人疯了。
在今天,当音乐家是一位诗人,是一位25岁时就被奉为的美国年轻人精神偶像,惊愕中于是有了新意。
有人说:这是继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最跨界的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了。
的确,鲍勃·迪伦的获奖打破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传统,传统上,获奖者得奖依据是其出版的书籍。
尽管迪伦出过一本诗集,一本写生集以及一本名为《编年史:卷一》的回忆录,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音乐领域。
从1962年鲍勃·迪伦的第一张专辑《Bob Dylan》发布以来,至今唱片总销量超过1亿,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
据说每一个喜欢民谣的人,言必称《答案在风中飘扬》,一定会说“鲍勃迪伦伴随了他们的整个青春期”,然后流下感动的泪水,以手比心,大喊反战口号。
后来电影《阿甘正传》中
熟悉的旋律
阿甘的梦中女神珍妮
抱着吉他唱了一首
Blowin' in the Wind。
对于这样一个灵魂歌者,瑞典学院给予迪伦的授奖词为:“为了他在伟大的美国歌唱传统中创造崭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也有人表示:早就该颁诺奖给迪伦了。“他不仅是当代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一个用精力和想象重新创造艺术的语言大师, 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文学属于表演艺术就否定价值。”
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他把民谣变为犀利的揭示现实的寓言诗,写出了上世纪60年代甚至整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数首诗篇。
“鲍勃·迪伦赋予音乐的,关乎人类的改变和世界的某种颠覆。”
——法国文化部长菲莉佩蒂
泛着金光的诺贝尔文学奖奖章图案,在今夜看来也似乎暗示着音乐与文学的某种关联——年轻人坐在月桂树下,为文艺女神缪斯谱写歌曲。
“艺术使生活更美好”,刚好刻在奖章上。
“我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诗人,
然后才是个艺术家。”
不像其他流行明星一样取悦观众,
迪伦只是写给自己听。
少年时期,
他就在音乐方面展露天赋,
10岁时已自学掌握
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
大学时他更是通宵达旦地弹琴唱歌,
白天则蒙头睡觉,
根本没时间学习,
乃至最终辍学,
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离开大学之后,
他开始转型创作,
三番五次地去找乐评人,
唱他自己写的歌。
谁知人们对他歌中闪现的
充满诗性又有深刻寓意的歌词,
不理解,不赏识。
1961年1月的一天晚上,一个叫曼尼·罗西的老板正在为自己的咖啡馆缺客而发愁。这家坐落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小店,临街只有一扇门,其余全在地下室。
当晚,正好有位歌手在为客人们唱歌。这时门开了,迎着风,一名16岁开外的少年拎着旧背包、手提一把破吉他来到曼尼面前:“我从西部来,刚到纽约。我叫鲍勃·迪伦,我可以唱几首歌吗?”
走上舞台的鲍勃·迪伦一面不紧不慢地准备口琴,一面为吉他调音,并开口向客人讲叙自己的故事:“我这些年一直在各地旅行,去过所有伍迪·格思里去过的地方……”
这是迪伦“舞台”形象的第一幅草图。迪伦天真的样子和他夹带浓重南方口音的真诚叙说让那个小镇记住了他。
他的真实“建造”了他的音乐,继而影响着听他音乐的人。后来,格林威治村成了成就迪伦音乐的摇篮:他向纽约进发之前拥抱民谣、迷恋“垮掉的一代”的诗歌,这里刚好是两者的原乡。
在与民谣相遇以前,摇滚乐最初只是汽车、女孩和少年的躁动。是鲍勃·迪伦让摇滚乐有了思想,注入了关怀和理想主义。
直到乐评人Shelton意识到他的价值,将他推荐给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其大加赞赏,迪伦才获得幸运之神的眷顾。
他创作的话题歌曲、反战歌曲广为流传,美国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但他自己却痛恨与政治扯上一丁点关系,“我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代言人,我不过是一个音乐家而已,我也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
“我从不写政治歌曲,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已经看透了一切。”
1962年,迪伦的第一张专辑《Bob Dylan》发布;
1965年,《重访61号公路》发布。
他在21岁时就已写下平生最著名的歌曲,一连问了12个没人能答上的问题,这就是因电影《阿甘正传》而被大多数人熟悉的《答案在风中飘》。
而另一首歌曲《像一块滚石》被权威音乐杂志《滚石》选为“史上最伟大500首歌曲”的第一名。
为了纪念鲍勃·迪伦为音乐史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在《滚石》“史上最伟大100名词作者”排行榜上,鲍勃·迪伦名列第一。
Like a Rolling StoneBob Dylan - The Best of The Cutting Edge 1965-1966: The Bootleg Series, Vol. 12
这似乎就是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后,
我们对他的大概认识,
然而相对于他的诗歌、音乐,
他的绘画却鲜有人知。
事实上很久之前,
迪伦就已经开始画画,
而且出版过画集《苍白系列》,
在英国等大型的艺术画廊展览。
1966年8月,
迪伦出了一次严重的车祸,
这不仅是其音乐创作的拐点,
而且也让他跟绘画结识。
“我从不认为我是个大画家,
但我感觉绘画时,
我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89年到1992年,
在“永不停滞的巡演”途中,
他以素描和炭笔记录所见所闻。
许多题材都源自于旅馆房间
以及路上匆匆瞥见的风景。
几十年的时间,
迪伦将他的激情泼洒在笔端,
创作了300多幅有着
模糊线条和大胆用色的作品。
他相信真实,
往往就在眼前所见,
“伟大的绘画在人们的常住之处。”
他的绘画,
正如他唱歌时的角色一样,
永远从边缘凝视中心,
仿佛只是偶然撞进他所在的空间。
一次又一次,
迪伦从旁观者的角度绘画,
《桥上的男人》
裹在蓝色的大衣里沉思。
有的则在门槛、窗台、走廊、阳台上表达他们的态度。“半出半入 ”,是迪伦对绘画敏感的、害羞的尊敬。
大多数评论家都不愿将他的绘画、音乐比较高下,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即便他从未唱过一首歌,写过一首诗,他的绘画也相当值得一看。”
如今对75岁的迪伦来说,他的音乐、诗歌、绘画不论反响如何,他都会沿着自己的道路不断前行。
不遵从,不谄媚,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
遵从自己的内心,
沿着认定的轨迹踽踽独行,
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勇气。
现在,我们不妨翻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看一看。诺贝尔在遗嘱中指出,奖金的一部分“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真实,简单,有力量——也许这就是这一颗“滚石”捕捉到我们集体人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