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沒有受害者,也沒有迫害者――唯有你關於事物的思維的後果。
我告訴你吧:你在世上看到的一切,皆是你關於世界的觀念的後果。(《與神對話》p.091)
在心理學工作坊中學習“完形”理論時,最核心的就是關於“受害者”和“迫害者”之間的關係。前者不一定總是受害者,它會在不斷地變化中變成後者,而後者又成為前者。一段糾纏不清尤其累積了多年以上的關係中,始作俑者往往就是這“受害”與“迫害”的心理。
在作個案代表時也經常看到案主以“受害者”的角色出現,而就在TA申訴冤情的過程中,又時時以“迫害者”的面目出現。我想起了一句老話“冤冤相報何時了”,究竟哪個是冤的,恐怕早已說不清了。
我真希望每個人都能看懂這句話,並不再執著於“害”和“被害”的感受。如果我們能抽離出來旁觀自己在戲中的表演,也許很多解不開的結就迎刃而解了吧。
既然明白了現實的你和理想的你之間的差別,請著手去改變――有意識地改變――你的思維、話語、行動,讓它們與你的最高憧憬相配。
這要求你不停地、無時無刻地監視你的每個思維、話語和行動。這牽涉到持續地、有意識地做出選擇。
這是要求你停止這種無意識生活的呼籲。(p.093)
很多時候我們的確是處於無意識的生活狀態。其實生活中的決定都是我們自己做的,走哪條路、活成什麼樣子都是自己的選擇。然而,有時我們沒有領悟到思維、言語和行動在意識的授意下選擇了什麼,直到經驗了它們的後果,而且往往是不願意接受的後果,這時我們會逃避、否認或抗拒自己跟這後果有任何關係,最明顯的反應便是推卸責任和譴責他人。
是時候該停止無意識生活了。這樣的無意識狀態令我們愚鈍和愚蠢,無法自主生活,彷彿是在被生活的波浪推着走。持續地反觀與自省,方是擺脫之道。不斷地覺察、覺知,並做出及時的調整,纔有趨向覺悟的可能。
此生為人,人類的靈魂是要借用這個肉身和心靈完成人生的意義和使命,無意識生活只會令歲月蹉跎、光陰虛度,如此不覺得太可惜了嗎?
你思考過、已言說、且去做的,將在你的現實中展現。
使用那句能召來創造性力量的命令:我是。向其他人做出“我是”的宣言。在“我是”這兩個字之後,無論你想的是什麼,無論你說的是什麼,都會調動相應的那些經驗,都會召喚它們前來,把它們帶給你。(p.111)
記得以前聽過一個觀點,“你要做富人,就要像一個富人那樣去思考和做事”,我想其道理就在於以上。
“我想要得到什麼”,說明此時我缺乏;“我想要成為誰”,說明此刻我不是。然而,這就是問題的症结所在。從沒有到有,從想要到得到,兩者之間的無形的鴻溝不可小覷。若要逾越這鴻溝,需要調整自己思考、說話和行為的方式,不是自欺欺人,而是改變觀點,改變意識。讓超意识和潛意識來為意識服務,調動宇宙能量,令你思考過的、已言說的、正在行動的,成為現實。這時,你會發現,其實這條看似如山壑般的鴻溝,也不過就是一個小舢板的距離。
讀到這段時,我一直想著我的使命和宣言。我要堅定地說,此生我是弘揚佛法的人,我是心理諮詢師,我是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