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 舜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地去锻炼身体,以期放松身心,获得健康。
然而,人们往往看到,很多人在锻炼身体后出现了不少问题,非但没有实现获得健康、愉悦身心的目的,反而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更容易感冒了,关节受伤了,更容易疲劳了,失眠了,免疫力低下久病不愈了,注意力不集中了,手脚冰凉浑身怕冷了,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 锻炼的时辰】
人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也会遵循自然界的法则,跟随自然界的规律,四季轮回,照作暮辍,阴平阳秘。
早上太阳升起,人体的阳气也会开始升发;黄昏太阳落山,人体的阳气也慢慢收拢入阴。
所以,从锻炼的角度,早晨(卯时5-7点)锻炼升发阳气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黄昏(酉时17-19点),应该进入收拢休息的节奏,如果在锻炼的时间上,遵循这样的规则,那么锻炼的“天时”已经符合天道,收效会事半功倍。
反之,早上万物升发之时,在呼呼大睡而不升,
晚间需要收纳养藏之时在挥汗如雨而大泄,那么这属于逆天而行,久则大损。
所以晚上健身或夜跑,耗尽一天最后的阳气而不藏是健康运动的大忌。
戌时 (19点至21点),人体经脉中的心包经最旺,这个时候利于入睡。所以,晚上不要剧烈运动。
现在很多白领,平时每天上下班各种工作已经很辛苦,到了晚上,还专门找时间和健身房运动,直到大汗淋漓,认为这样才是健康的。
可是子午流注告诉我们,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利于入睡。所以,晚上不要剧烈运动。晚饭后的散步也应该在晚上9点之前结束。
【二 锻炼的强度】
跑步与步行的世纪对话
“外强中干”的运动员——一提到锻炼身体,几乎所有的朋友第一反应就是跑步,把跑步与身体健康划了等号,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跑步是一种剧烈的活动,会大量消耗津液和阳气。笔者的朋友圈中有一群跑步高手,有的是马拉松爱好者,有的是每天坚持长跑,流大汗者,有人是健身教练、瑜伽达人,虽然,表面上看,他们很强壮也很酷,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免疫力低下,关节有损伤,气虚者。事实上,大多数专业运动员的健康寿命都很短,其余时间都是疾病状态,这就是强者不强的悲剧。
为何?不知体察身体的反应,过度损耗阳气和阴液,导致阴阳2亏。
“强韧的健步走”——世界卫生组织认定走路散步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研究表明,走路多的人身体会更健康。无论是徒步旅行还是记步运动,都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步行运动是一种有氧运动,研究表明,人类在心情舒畅情况下,规律步行运动,有抗氧化作用。步行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方式,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在我们烦躁、焦虑的情绪涌向心头时,以轻快的步伐散步15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紧张,稳定情绪。在户外新鲜空气中步行,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灵活,可有效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这样的运动模式,可以终生相伴!
为何?张弛有度,养耗有时。
【三 汗的意义】
《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故后世有,汗为心之液,精气之所化,所以不可过泄之说。
中医诊断和调节一个人的健康状态,用汗的动态作为重要手段,可见“汗”之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微汗则养,大汗亡阳”这里强调最多的是汗的量和泄法。
主动流汗简称“动汗”,中医理论对“动汗”评价很高,认为“动汗为贵”。汗的成分中98%是水,2%中有尿素、尿酸、乳酸、盐分等。出汗不仅有给人体降温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人体内的许多垃圾甚至毒素都要通过汗腺排出。
人在排出“动汗”的时候,体温一升一降的过程,让血管更有弹性。尤其是冬天,更要坚持每天运动,而每次要至少持续半个小时以上,这样才能提高人体血液循环能力,刺激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我们的心脏每天通过跳动往外打血,血出去后还得回到心脏,谁在起作用?全身的640块肌肉。只要肌肉运动,就会把血挤回心脏,我们的眼睛打开、闭上、再打开,眼皮使劲就能够把眼球上的血挤回心脏;我们走路,每走一步就相当于把脚上的血挤回心脏。
适度运动,微汗正好将血液内的某些寒气、湿气和病邪之气代谢出来,而不破坏体内的整体代谢运行。
当过度运动的时候,汗液流失过多,人体的体液平衡被破坏,血黏度和酸碱浓度都被破坏,心脏血管的功能会同时受损,久而久之,气血双亏而影响正气的藏养,进而影响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因人而异 适度为主】
毕竟,每个人具体情况都会有差异,年龄、性别、体质、种族等千差万别,一种标准并不会适用于全部人。
但是,何时运动、以多大量运动、选择何种运动方式,都需要遵循顺应大自然的大原则。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适度运动,是获得健康的最理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