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农村,我们先来了解了解这个词的概念。什么叫农村?是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那么农村,必然是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密集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生活节奏慢,生活压力相对于城市小。(以前针对于农村的概念,摘自百度百科)。
上面概念中不是说了吗,农村主要是以从事农业为主,那么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快速地发展进步。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逃离农村”这样的现象,似乎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普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全国性范围的普遍现象呢?一方面,是人们对农业,传统手工业技能没有太大学习的兴趣,很多传统的手工艺人的精湛手艺都得不到继续的传承,导致越来越多的传统手艺失传,农村人大批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进城就学,下海经商,甚至出国留学。以此试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发誓将来一定要走出大山,离开农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多了“下海”,“北漂”,“海归”,“凤凰男”等等一系列的形容人们背井离乡,离开自己故乡去奋斗的网络流行词。然而这些词语形成的同时,你离开的这个家乡,也多了很多让人听起来钻心的网络流行词“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等。
特别理解这些人的做法,因为看到别的村民一家几口年轻人出去打了几年工,回来房子也重新盖了,小轿车也开上了。似乎外面的世界真的挺好,至少能让现在的生活条件有明展的提高。为了让家庭生活条件好一点,越来越多的人就尝试着,一家两口子,扔下家里的老人小孩儿,开启了自己所谓的“致富之路”。慢慢的,习惯了工厂打工的生活,慢慢的,给家里打电话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慢慢的,每年也就只会在过年的时候回来一次。
看过很多的新闻报道,短视频分享:进城务工的年轻夫妇在汽车启动的那一刻,白发苍苍的父母的那种绝望,正在上小学甚至幼儿园子女那种撕心裂肺的跟随汽车追逐几里远,我不知道车上的父母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年轻人流失,劳动力流失,智慧力流失。人去楼空,庭院深锁。随处可见的老人小孩。那种渴望的眼神,那种绝望的叹息,那种和他们交谈过后感受到他们多么希望一家老小在一起完整的度过老人余生每一天和小孩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每一天的强烈愿望。每一次都让人内心百感交集。
空心化的农村,在我国的各个地方都普遍分布着。都是一样的情景,留守老人和儿童妇女也都是一样的矛盾心理,希望团聚又渴望富裕,所以,在这种希望与渴望的矛盾心理中,中国农村的人口也在逐年的减少。
来看一项2018年当时农村人口的数据:
从1995年我国农村人口的最高峰8.6亿,到2018年的5.6亿,我国的农村人口在这20多年里,整整减少了3亿人,农村人口愈发的凋零。
在这场“逃离农村”的迁移中,老人们需要承受巨大的孤独。通过进城务工,生活条件好的农村人,都逐渐地在城里买了房,慢慢的也回村将自己的妻子儿女接到城里居住,让子女接受所谓的城里的优质教育。然而,最不愿离开的,也就是这些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的老人们,他们害怕给子女添麻烦,害怕自己去了子女增加子女的负担,影响儿子儿媳之间的感情,习惯不了城里的生活。所以,宁愿自己承受孤独,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也不愿意随子女一同进城居住。留下的老人,也就成了广大中国农村“最后的坚守”。以前没走之前,还有儿媳和孙子的陪伴,最差也有孙子的陪伴。现在一走,也就剩下老两口彼此照顾甚至一个人自己照顾自己了。
而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孙辈们入学的学校,也在大量的消失。从2002年到2017年的15年间,由于生源减少等原因,中国的小学经历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小学数量骤减64%,达29万所。(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学校的合并,也就意味着没有离开农村的孩子只能到更远的学校就学。那些每天徒步几公里上学的农村小学生,也就因为这样的农村人口减少而越来越多,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小山村,普遍都是这种现象。然而,在这些留守孩子里,每周能和父母通上电话的,不足一半。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求学之路,也造就了农村留守儿童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更加懂事。由于家里大部分陪伴他们的都是爷爷奶奶,他们也就主动分担起了家里的家务。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还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望穿秋水,盼君归来。也越来越多的海归,北漂,下海者归无定期。
慢慢的,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被逐渐掏空了。小时候那种一家农忙,全村都来帮忙的情景也只存在于小时候和电影里了。现在看到的是:农忙季节,地里,田间基本都是妇女和老人忙碌的身影,偶尔还能看到大量的孩子,妇女柔弱的身影,小孩儿瘦小的身躯,老人们蹒跚的步履,却都无奈的背负着自己人生中本不该承担的负重。
随之而来的是妇女老人劳动力有限导致的大量耕地的撂荒。农村有手艺的老年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维持一生的手艺无人继承。农业生产主力老龄化,妇女化,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下降,当代年轻人农业生产意愿的下降,更加促使了农村孤独化的进程。
回过头来看看当初向往富足生活的人们,盖起的新房长期闲置,老旧的住宅破败不堪,仅留下孤苦伶仃的老人独守空房。离开的是追逐所谓梦想的人们,为了能生活的更好的人们,甚至是曾经日夜做梦都想离开这个村子的人们。留下的是舍不得离开故土的孤独老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与丈夫长期分居两地的柔弱妇女,为了父亲曾经许下将来我们的生活会更好誓言而长期缺乏父爱的可怜孩子。
你们离开的这片故土,难道真的就不值得你们一点留恋吗?在你们离开以后,在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很多的机遇逐渐蔓延至农村,同样也为我们打开了未来农村的无限想象。
旅游业,传统手工艺,电子商务,科技,互联网,全球化,这些机遇都将依托于你们离开的这片土壤而发展壮大。那些被你们认为是贫瘠的土壤,自然会被别人认为是宜居的生态环境,富饶的资源地。然而彼时的你们,是否在想,我们还能回得去吗?
你们那农村剩余的年轻劳动力还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