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初,洛阳一个10岁的学生因暑假作业没有完成,被家长责备,怕老师批评,从十几楼跳下。
2019年4月17日,一个17岁的高二学生,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不停责骂后,在上海卢浦大桥纵身跳下。
2019年9月8日,重庆3名初中生手拉手从18楼跳下身亡。
......
看完了新闻事件,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在上海,约24%的中小学生曾有过结束生命的念头,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约有15%,更有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面对着着屡见不鲜的学生自杀事件,面对着触目惊心的数据,身为成人的我们,身为家长的我们都有怎样的感受?青少年们都怎么了?家长老师们都应该做些什么?
游戏是助推手
在我看来,青少年自杀有一部分原因是游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孩子们畅游在游戏里,他们可以拥有不同的角色。游戏中获得成就感的方式要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容易多。即使游戏里失败了,不过就是GAME OVER,过后可以很轻易地满血复活重来一遍。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当现实生活里的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来,当痛苦到了忍受的极限时,他们选择结束生命。这样,随着生命结束,痛苦也脱离了。在纵身一跳之时,他们没有想到,生命没有NG,跳下之后留给家人的是深渊般的痛苦。
作为游戏的设计者们,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感,考虑在受欢迎的游戏里,加入生命教育的素材,让青少年们能在玩乐中也受到生命意义的熏陶。
生命的意义
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生命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实现越下面的层次需要的力量越大。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庭富裕了,孩子们体会不了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那种艰难。在父母的宠爱中,他们的物质需求轻而易举地得到满足。在很多方面他们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在繁重的学业之下,没有多少人有时间有机会静下心来思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生命不过是一具躯体,一副皮囊?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为生命提供良好的土壤
生命是一个生长和发育的过程。生命不仅有着寿命长短的自然属性,更有着生命高度的精神属性。学校或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生命观,进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别本着爱之名替孩子承担过多,要让孩子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提升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意识到为人之有所担当。唯有拥有一份对自我的责任感,才能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拔高生命的高度,让这具躯体发出耀眼的光芒。
身为父母,别一天只是追着孩子问“你作业完成了吗?”“你考试考了多少分?”......好好坐下来与孩子探讨生命的起源、死亡的看法更为重要。
我们在怪责孩子心灵脆弱的同时,应该思考的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们变成现在的模样。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一样需要平等与尊重,他们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空间与自己的选择权。如今太多的家长充当着空中管制员的角色,习惯于替孩子安排好所有的一切,将自己认为好的对的强加于孩子身上。自认为是对孩子好的辱骂只会增加孩子对自我的否定,导致的结果是他们积压着太多的负面情绪。萌发自杀的念头,基本上都是他们感受不到父母之爱、社会之爱,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之下才有了自杀的行为。
自杀者在自杀之前都会发出信号,在自杀的临界点如果有人能拉上一把,生命不会戛然而止。社会层面,是否应该推广SOS热线,让那些在黑暗中行走有自杀冲动的人能在紧要关头看到一点点亮光。在学校,别让小学中学设立的心理咨询室紧闭着门。为孩子们敞开一扇窗,让他们能有宣泄的渠道。在家里,让孩子感受得到温暖的爱,在暖心的沟通中指引孩子往健全人格的道路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