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想喝口水。”一位小女生兴冲冲地跑进来,有礼貌地鞠了一躬,并向老师说出自己的需求。我感到非常诧异,被眼前的情景迷糊了,这可是特级教师张老师的课堂啊,怎么会有这样的突发状况发生?且不说特级教师张老师?台下这么多老师在听课呢?还坐着大名当当的几位专家呢?我的疑惑还没有来得及解析,就看到台上的张老师镇定自若,面带微笑,亲切地说:“把我的水借给你吧!”随后,小女孩像风一样离开了。正在迟疑的我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张老师又继续她和孩子们的话题“怎么去观察一个人?”学生七言八语地说着,在一点一点梳理下清楚要介绍人物的外貌,样子,张老师话锋一转,就问道:“刚才教室里来了位同学,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突然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怔住了,一个男生举起了手,说我看到了一个小女生,她来借水喝。老师继续问“她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到扎一个马尾辫。对于错误的信息,张老师没有批评,而是让学生继续回忆,在相互讨论中梳理出人物的外貌都体现在身高、体重、脸型,神态,五官、衣着等方面,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及描述方法。在这样的一步步引导下梳理出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张老师继续追问,和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观察这个女孩,并且让学生用一定的句数选择自己观察要点。张老师以身试法,选择用1句话介绍衣着部分。人人都有任务,教法的引导润物无声,学法的运用更是妙不可言。
这时,小女孩迈着轻快的步伐第二次走上讲台。张老师一句:她穿着校服,打开了学生说话的言路,你争我上地介绍身高,体重,脸型,五官。特别是在介绍体重的时候,张老师说:“你可是用4句话来介绍哟!”这个学生不能这样细致表达,张老师就抱起这个女生,走到这个男生跟前,还转了一圈,并说了一声:“好轻啊!”在这样的示范下,学生口吐莲花,一气呵成。幽默、快乐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自己的语言介绍这个女孩。特别是头发的描写上更是一绝。“不是卷发,不是光头,不是马尾辫……后面两个小辫子像黑色的喷泉……”这样细致的描写与语言令我们拍案叫绝,更是老师一句一句地引导学生观察,说话,指导,表达的过程。带着这样的喜悦,让学生动笔来写,这个女孩再次默默离开了。随后,学生读自己的文章,生动精彩。
听到这里,我以为课堂该画上一个句号了。没想到,张老师听完近半学生的作品后,再次走到学生面前,问到:“如果她来到我们身边,你会问什么?”这下,安静的教室又掀起一阵波浪。学生们你言我语地讨论着,张老师带着孩子们再次梳理着。时间就像停止了一样,学生对这个女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张老师再次请这个女孩走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名字,这像是揭开一切重重秘密一样,孩子们如释负重,拿起笔来给文章加上《美丽的女孩》《小女孩曾子怡》这样精彩的题目。
听完这节课,让我感触良多。就如张老师说到,现场演示,让学生去体验是最好的教法。就好比这节课小女孩三进三出,一层一层去揭开人物描写的面纱。这样好的方法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口、鼻、耳、眼、手感官的认知,这比在课堂上生硬地教授如何写句段篇章容易得多,精彩得多,快乐得多。在这样的体验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不断尝试,逐渐行成体系,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优秀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