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昨天买的鬼脚七的书,也到了。中午在收发室拿到书的时候,摩挲着棕色的硬纸壳,翻阅着并不厚的它,滑过里面光滑舒服的纸页,一上午因为堆积如山的工作任务带来的郁结一扫而空,发自心底的愉悦,仿佛就是这么看着,也觉得开心。
从小就喜欢看书。我记得阅读的第一本书,是笔记本大小的一本青春读物,那个时候还是小学六年级的我,内心充满了对初中生活的向往,急于摆脱小孩子的幼稚心理,视这本小书为通往未来奇幻世界的钥匙。进入初中,开始订阅各种杂志书刊,接触到新概念作文,萌芽,安妮宝贝,毕淑敏、张小娴(这样看来我看的还是挺杂的),从图书管理借阅当时流行的青春伤痕文学,开始觉得熬夜看书与写作,是文艺青年必备的习惯,只有在深夜的时候,听到火车的呼啸声和黑夜的寂静,才能体现我的青春充满了伤痕,值得纪念与歌颂。伴随着对文字的痴迷,偷偷写着小情绪,进入了高中的阶段。每周将三分之一的钱拿来买书,从青春热火的花火,疼痛萎靡、不断呻吟的猜火车,到开始关注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青年文摘,开始发现一个外面的世界,它很大,很缤纷,不仅仅只有青春的飞扬与骄傲,还有时事的思考与洞察,开始知道柴静与闾丘露薇,了解什么是记者,仿佛我一夜间长大,开始关注起国计民生,渴望从这些文字里,了解到学校以外的世界。在夜里偷偷的用手电筒的光亮,照亮小小年纪的我,对于未来的一点浅薄的思考,引导我在黑夜里面,踽踽独行。大学了,时间空闲下来,纷沓而至的大量时间和社团活动,让我目不暇接,竟然找不到一点时间静下心来阅读,谈着恋爱,学着专业课,偶尔在中国文学史上,坐在后排,评论大鼻子老师浓重的河南口音。感觉就在大学的这几年,我的阅读量还没有高中半学期的大,而那时候,阅读的时间都是课间或者晚上。参加工作之后,缺乏阅读的空虚感,时不时盘旋在心里。在前年阅读了部门同事离职后送的书,朋友圈里看到他说一年阅读了6本书,的开始反思我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深深的愧疚了一把。于是,我开始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不管工作有多繁忙,不能忘记了阅读,因为,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我才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并与内在的自我对话,才会审视我自己的生活与状态,不是碌碌而为,活着只为了活着,逐渐丢了作为人的本能,思考的能力。
在这里不讨论阅读是精读还是泛读。我认为阅读跟生活一样,随意就好,最重要的,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只有不强迫的阅读,试着去读进去,你才能发现书中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以前总会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读《影响力》或者《麦肯锡七步成诗》等等,仿佛我读了它,一定要学会点什么。于是我就读的很辛苦,每天10页10页的去读,发现读完真的记下来的,没多少,能用上的,更没多少。于是我在中途,就放弃了,总感觉这样的阅读,没有意义,内心私以为是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后来,我不强迫自己的阅读量,我去挑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阅读的书物,那么,看书的速度也加快了,记下来的东西也多了,发出来的微博和微信,也开始上档次和言之有物了。内心清明,遇事不乱,逐渐改变自己跳脱的性子,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现在每天回家了,看到我的床头柜上摞起来的书,心里有一种踏实感,睡前定会看一两篇小文章,在昏黄的灯光下,寂静的夜里,慢慢感受书页泛出来的精华,吸收里面的能量,第二天可以充满力量的去打小怪兽。每次遇到困难了,工作不顺心了,我就拿着书,翻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看,慢慢心就静下来,知道现在遇到的事情,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也许就是一小颗溅起水花的石子,没有什么大不了。充满电,第二天迎头赶上,利落的解决所有的难题。
也许,随着我的人生阅历的增加,我的阅读面也将逐渐铺开,不管阅读什么样的文章或者书籍,不管是朴素的叙事还是瑰丽的辞藻,背后的逻辑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那么,未来的阅读,更多的是去思考与体悟,不是看一看,为了炫耀而去读。阅读,也是一门艺术,怎么去读,让你的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