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了这么一张图。上面的一道题在我的一个群里,引发了一场小争论。
题目如图所示,这道其实就是“囚徒困境”题。学生不同的选择能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分数。而我们的当时在争论的内容是——“优等生会选A还是B?”
群里众人争论半天,大概秉持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如果不能共谋的话,选A,道德和收益双保险。优等生,只要不追求完美,应该不会在乎这道题得分多少。8分,只给那些特别看重分数的人——比如及格线徘徊的。所以高自尊的优等生选A的机率增加。(60分及格前提)
第二种观点:不能共谋的话,选B,赌一把,大家都加两分等于没加分(按比例通过前提)。
第三方观点:差生肯定填A,因为想要稳得分;差生只占10%数量以下的话,我如果是中间学生会填A,也是为了稳得分。
第四种观点::差生肯定必须选A,优等生必须选B;2分对优等生来说多吗?不在乎,那选个B,10分,得就得,不得我也不选A。(反正我死不如大家一起死)
从这几种观点看来,大家给出的答案都逃不出他们不同的假设前提,以及对人性的预判。
有人假设优等生属于高自尊人群,同时肯为大家争取更大赢面的,会选择A;也有人认为,这个是分数,是命根,我就要往多里面拿,那我就要选B,我要是不赢,你们也别想赢。
刚好当天也看到网红李永乐老师发布的一个视频,讲的也是类似的题目:两位商人在集市上丢失了两件相同的瓷器,可以通过出价获得2~100元的赔偿,但如果有人说谎,则实行奖惩制度……其实就是“纳什平衡”。在视频结尾他提到,奖惩金额为2块时,大部分人出价为90多;但如果奖惩金额为50块的话,大部分人的出价为最低金额2元。说白了,当诱惑不大的时候,大家会比较不计较得失,出价反而高;当诱惑比较大的时候,大家表现得比较自私,多半就会选择“2元”这个保底金额。
有个群友说:博弈论,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入局者求的是什么;有的人是求胜,有的人是求败,有的人是求个心安理得。
不同的观念,让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当然,观念也是变动的,不稳定的。我们不能根据他们一时的选择就判断他一辈子的选择性。人性毕竟是不稳定的、不一致的。这一刻他不在乎的东西,在经历过某些事情之后,或者会变成他最在意的东西。
就如ky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所说的:
因为每个人生命中都经历过好的和不好的关系,这使得人们在一些关系中显得更加无私。,在另外一些关系中更自私。所以,人的善念和恶念,是始终纠缠在一起的、同时存在的。并不存在一个人在这个时刻是好人,在另外一个时刻就变成了坏人。人们始终有着做善事的潜能,也有着这作恶的潜能。
补在后面的话:
有人问,你记这场小争论的目的是什么呢?
目的就是提醒自己,思想是多元的,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不同的问题在不同人的眼中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口嫌体正直,有的人口蜜腹剑的。看人莫要看只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