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由来

关于入伏民间有着“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意思是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了。在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而天干分为10个数字,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十天干中庚属金,金气要伏,就以庚日开始算起。“夏至三庚”就是指从夏至这天开始算起(通常是6月21.22日附近),见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也就会在小暑节之后。

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1日为庚子日,天干有十个,所以初伏从庚日数起,也就是初伏十天。见到下一个庚日则进入中伏,即中伏是21日庚戌日。

中伏是三伏中最热的时间,而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末伏的起算日期是从立秋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为末伏。在立秋日之前就有可能赶上一个庚日或两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会出现10天、20天的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初伏和末伏的定义不是使用的同一个条件,所以导致中伏出现变化。

今年的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庚午日,在这个庚日之前还有一个庚申日,这样算下来,中伏就遇到了两个庚日:庚戌和庚申,就有了20天。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天使之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