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来自妈妈的温柔,不仅能促进增强孩子的安全感,还能有效安抚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极有帮助。
迈克尔·米尼教授在记录片中总结道——
“高质量的养育,尤其是来自母亲的爱,能够帮孩子形成健康的压力对应机制,性格也更积极坚韧。”
孩子性格好不好,和妈妈关系重大。
妈妈的为人处世、生活态度,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孩子的性格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有远见的妈妈,懂得在孩子面前,用自己性格里的优势部分引导孩子。
1.妈妈越强势,孩子越懦弱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有过精彩论断:
“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着家里其他的人唠叨,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
强势的妈妈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杀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失去自信,没有主见,过分依赖妈妈。
面对强势的妈妈,孩子往往会本能地讨好“强者”。
2.妈妈越焦虑,孩子越自卑。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因为在“做妈妈”这件事上,越是投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越是焦虑。
过度焦虑的妈妈,有时候一不小心活成了“灾难预言家”。
孩子的某个小错,我们都要以此预言他日后的人生走向、发展轨迹,然后应激出更强的焦虑,让自己陷入过度紧张的状态。
不仅如此,过度焦虑的妈妈会继续加强对孩子的“控制”。
然而,焦虑会传染,在心理神经学上叫做“情绪感染”,并且关系越亲密影响越大。
科学研究发现:从人类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
面对妈妈的焦虑,当孩子没办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时,就可能会把责任归咎于自己——
“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所以让妈妈每天都不开心?”
长此以往,妈妈越焦虑,孩子越自卑,越活得小心翼翼。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在TED演讲时说过——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行为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色彩主要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学习而来。
妈妈的紧张和焦虑,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
焦虑的妈妈,很难养出自信的孩子。
03
妈妈越爱抱怨,孩子越难快乐。
武志红曾说过:
孩子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
当父母放松时,孩子才会感到愉悦。
“我们,把日子过成了诗。”
老师的评语,更让她欣慰:“有幸福感的孩子,才会写出这样幸福的诗。”
爱抱怨的妈妈,带给孩子的是压抑的情绪,和难以安放的心灵。
而一个阳光快乐的妈妈,就是一座鸟语花香的天堂。
胡适就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情地回忆道: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你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是在教育孩子。”
对孩子来说,妈妈就是头顶的那片天空。
妈妈眼里有阳光,孩子也会感受到阳光;妈妈眼里常常是乌云,孩子也会被乌云笼罩。
性格开朗,自信快乐的孩子背后,常常有一个轻松淡定的妈妈。
而一个爱抱怨的妈妈,在不知不觉间把身上的负能量传递给孩子,孩子又怎么可能快乐呢?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
“性格和什么现象最为相似呢?
和言语特别相似,谁都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把你生在哪你就说什么话。
性格也是一样,把你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形成近似的性格。”
作为妈妈,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因为这些在影响孩子性格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面前,少一分强势,多一分温柔,充满爱的养育,才是培养好性格的温暖底色。
少一分焦虑,多一分淡定,不奢求孩子完美,孩子才有力量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少一分抱怨,多一分接纳,孩子才能学会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妈妈。
和善而坚定、温柔却有力量的爱,才是对孩子性格最好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