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慨括
诗剧《浮士德》共分两部,12111行。诗剧开始时,在书斋中钻研了一辈子学问的浮士德发现自己得到的都是一些僵死的知识,毫无用处。绝望之中的浮士德想到自杀。这时,魔鬼靡非斯陀乘虚而入,引诱浮士德与自己定约:在浮士德有生之年,魔鬼为浮士德服务,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生命便告结束,灵魂归靡非斯陀所有。于是,浮士德在魔鬼的陪伴下,走出了书斋,先与市民少女玛嘉丽特相爱,随后到皇帝的宫廷效力,接着溯时间长河而上,找到象征古典美的古希腊美女海伦,与之相爱生子,但这一切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浮士德来到海边,起意要征服改造自然。此时的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双目失明。魔鬼见浮士德末日已到,派小鬼为他挖掘坟墓。浮士德听到铁锨的撞击声,以为是他的人民正在进行改天换地的战斗,于是感到了最高的满足,他的生命也到了终点。依照契约,浮士德的灵魂应为魔鬼所有,但这时天门大开,天使从魔鬼手中把浮士德的灵魂救出,将他接到天国。本书节选的是《浮士德》第一部第二场“城门前”、第二部第五幕第五场“宫中的宽广前庭”。
二、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
德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作家,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轻时他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热爱文学;毕业后回到法兰克福,与一批富有叛逆精神的年轻作家交往,掀起了德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狂飙突进”运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通过青年维特的形象,批判了德国鄙陋平庸的社会现实,发出了反抗封建桎梏的呼声。
1775年秋,歌德进入魏玛宫廷服务,从事政务大约有十年时间,称“魏玛十年”。此间,他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专心于政务,创作数量下降,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狂躁、激情转向安详、宁静。这一时期创作了戏剧《埃格蒙特》、《伊菲格涅娅在陶洛斯》、《托夸多·塔索》等作品,《浮士德》的写作也取得了进展。
1794年,歌德与席勒定交,从此开始了互相合作的十年(1794-1805)。他们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文学”时代。他们合作写诗、办杂志,主持魏玛歌剧院,在创作上都主张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楷模,张扬人道主义思想和自由精神。歌德这一时期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等作品。
1805年之后直到去世,歌德创作了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诗剧《浮士德》第二部等,创作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诗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原本是德国民间传说中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的神奇人物,歌德在诗剧中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根本性改造,描写了他不断追求的一生,共分知识追求、爱情追求、政治追求、古典美追求和事业追求五个阶段。歌德以浮士德的精神追求为线索,对人类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人性本质和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三、人物性格
浮士德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二重性:
一方面,他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精神境界也在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他也贪图官能享乐和世俗欲望的满足。
四、艺术特色
高度抽象性、浪漫幻想性与具象描写的有机统一。《浮士德》中的人物、故事不是以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为蓝本加以刻画的,而是浪漫幻想的产物。如对浮士德精神探索的五个阶段的设计,就超脱了现实生活中可以经验、求证的特质形态,是对人类精神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历程高度浓缩、提炼的结果。同时《浮士德》在具象描写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的现实生活场景,如书斋中的苦闷,酒肆的狂欢,爱情的迷乱,在大自然中的陶醉等,都遵从现实生活的逻辑,是具体、生动、形象的,是常人能够经历的。
五、知识连接
1、启蒙运动
发生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欧洲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的色彩。如果说人文主义者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从宗教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的话,那以,启蒙主义者认为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股绳索。他们主张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并以“自然法则”为依据,用自由、平等的口号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特权。“启蒙”一词就其字面上的意义讲,就是“启迪”、“照亮”的意思,即用近代文化去“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社会,以消除教会和贵族专制所散布的迷信和偏见,恢复理性的权威。文学在他们看来也是进行启蒙的手段和宣传反封建思想的有力武器,所以很多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文学家。
2、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年代,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开始兴起。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因当时德国作家克林格尔1776年发表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狂飙突进”作家否定现存的封建制度,主张“返回自然”;提倡民族意识,要求民族解放;追求个性解放,推崇天才;强调文学的民族风格。在这一动动中,涌现了一大批作品,形成了德国文学的空前繁荣。但由于这场动动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所以它始终局限的文学领域,当那种青年人特有的狂热过去后,这一动动也告衰退了。青年歌德和席勒则是该运动的主将。
3、浮士德精神
指歌德所塑造的浮士德形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不断追求、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实质是对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精神探索历程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