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几天前和一位异性朋友聊天,当时她说喜欢看通俗易懂的书,太晦涩读不下去,只有承认自己比较浅显了......我顺着她的话往下说,女人不需要太有深度。这时她说我对女性的某些见解还是有点......
点点点表示啥捏?估计用下半身也能想得出两个字来,“偏见”,意思是我对女性存有偏见!
其实还真不是这么回事,我说自己很崇拜女性,结果朋友估计也是认为我在逗她玩。有一句话我当时没说,怕再次引起误会,女人学哲学,对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
在当时如果她问我为啥,我只能回答凭借经验,或是有哲人已经这样说过了。如今看了这本书,科学依据证实了我的想法,“女人在美感、社交和宗教上得分比男人高,男人的世界是理论的(注重真理的学术追求)、经济的(偏好实际、有用的东西)和政治的(对权力和影响力的重视远大于对人的兴趣)。
男人的大脑喜欢研究哲学,女人的大脑喜欢看言情小说,这就是造物主的安排。
再比如我们看电视剧,男主角往往将头插在裤腰带上在外面打拼事业,女主角往往在家里吃斋念佛保佑男人平安归来。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是如此吻合,男女之间性别差异就是客观存在着的,是在生物基础上的,女性不喜欢分析,易受情绪影响,喜欢有感情的东西。
如果我需要替自己辩解的话(事实上我觉得没必要辩解),那我可能还会说,深度和肤浅也无高下之分,水可以柔软也可以坚硬,坐在龙椅上的康熙皇帝并不比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高级。
我那位女性朋友在家做全职太太,目前并没有出去工作,和我在聊天中还流露出这样一种感觉,觉得缺乏归属感,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和职业妇女都不算成功。
当然,按照目前男性对成功的看法和定义,家庭主妇确实挺失败,可如果将目前男性的看法转变成比较广义的成功定义,是一个好母亲,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无论男人或是女人,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开展工作总是更容易取得成绩的。
对绝大多数女人来说,因为脑部构造的关系,成为数学家、逻辑学家会很难,但生来就可以是生活家,生活家难道不重要吗?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还不是要给他配个女人照顾生活才能继续搞科研。
看书有个好处是可以解惑,等于多了一位好老师。曾经的我想找个三观基本一致的女朋友,觉得两个人如此这般搭配也许日后生活可以幸福。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快信佛了,因为佛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潜台词是幸福不存在。
这是一本让我死心的书,但仍不失为一本好书。书里说,到目前为止,所讨论的性别差异使我们看到男人和女人对事情的价值观是很不一样的,许多事的优先级不同。
根据科学指引,以后可能要改变自身策略,不再追求并不存在的所谓三观一致,转而依据女性的心理特点加以分析,尽量利用好男女之间的互补性,不断学习相处的艺术。
看不到两者的差异,就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不满无法化解,女人指责男人脑子里只有性,是下半身动物;男人觉得女人情绪化,一件小事记一辈子不可理喻。这些其实都是天然自带属性,从怀孕初期就已经逐渐形成。那我们因此而去指责配偶,岂不是没有道理,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都不会有交叉的那一天。
佛洛依德研究婴儿时期对成年后的影响,现代科学更进一步,研究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开始,人类行为上的不同取决于荷尔蒙和大脑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男性或女性荷尔蒙的浓度,人工塑造出不同的性取向、孩子的气质等。
这样不可怕吗?我觉得刻意塑造出来的人类,比男女之间因无知而陷入到无休止的争吵更可怕。现在的父母越来越焦虑,还是以我那位女性朋友举例子(太对不起了)。她对我说孩子的压力大,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这个学那个,自家的孩子自然也不能在输在起跑线上?结果父母的焦虑传递给下一代......
未来会不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军备竞赛?任何事物前面都能再加一个“更”字,父母为了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从娘胎里就按照人类意志改变自然规律,只要能达成愿望,走上人生巅峰(搞不好也可能疯癫),无所不用其极到底好不好?
回到现实,我打乒乓球天天被对手虐,宝宝是心里委屈心里苦,如果有一种药吃下去就可以使练球更专注,将精力完全集中在球上,我会不会吃?如果别人也一起吃呢?如果吃的这个药有副作用,为了欲望少活二十年,吃还是不吃?
从乐观的角度看,人类造出的核武器足够毁灭地球无数次,可是人类并没有用原子弹自我毁灭。自长崎以来,原子弹就再也没有在人群聚集处爆炸过,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核电站正不断造福于人类(切尔诺贝利毕竟是场意外)。
前路不可测正是人生的曼妙之处。
行一推荐指数: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