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对“重要问题大面积提问且从学困生问起”的疑问
在《先激发需求 再予以帮助》一文中,我曾提出重要问题大面积提问且从学困生问起以激发学生需求的办法,最近一直在实践,可昨天我忽然心生怀疑:我不从那些举手的问起反而从那些不举手的问起,会不会挫伤举手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那些不举手的孩子,他们明显是没想出来或还没准备好,我提问他们合适吗?对他们是否有负面影响?
今日重新思索此事,觉应该是这样:
1.仍然应该坚持重要问题大面积提问且从学困生问起的做法。抓学困生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上抓学困生的主要手段就是这之前的一问和之后的复述。世界上再没有比让学困生投入学习更困难的事情了,而重要问题从学困生开始提问则是激发学困生开始思考,开始投入学习,进而产生需求帮助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背后是有 渴与喝 这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心理学作为根基的。
在王红顺《合作学习新样态》一文中亦可找到相似的理念与做法,现摘录一段如下:
观点6:课堂上静悄悄革命的“静", 合作学习提倡的学会等待,首先体现在合作学习中两个黄金等待期。第一个黄金等待期是提出问题后,要留3~5秒等待时间(候答距),让学生深度思考,不提倡急于举手,这样会造成学生答案是浅层次的或是不全面的,更忌先叫学生,再说要回答的问题;第二个黄金等待期指的是点名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留3~5秒反思期,让回答问题学生修改、补充自己答案,让其余学生先概括前者发言要点,思考自己答案与回答问题学生答案有什么关联,还要思考如何有理有据质疑补充。同时教师在这段时间也要思考决策后续追问、关联、反刍等后续的教学行为策略。
具体操作中我应注意的是:
1.提出问题后,要静侯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度思考,然后再提问。上文所说3~5秒显然太绝对了,时间应视问题难度而定。
2.提问某个同学之后若其答不上来要静静等待,否则就一直耐心等下去,务必使其说点什么再坐下。浪费时间?当然!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有些阳光不能省略。倘若生不能马上对问题做出回答教师就武断地提问下一个同学的话,那这样的提问不会真正触动学生,他知道他只要坚持5秒不说话老师就会放过他转而提问下一个人,他以后面对问题也必不肯真正开动脑筋思考,因为他有5秒法可以逃过此劫。教师一定要树立这样坚定的信念:即学生被提问就必须说出点什么否则就不能坐下,即使他说的不对。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被提问的孩子: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而且要一直以期待的眼光看着孩子,并且要在说完后一定要欣赏鼓励。一定要让孩子体面地坐下,让被提问的孩子有安全感,他们才能摆脱紧张开始思考才肯回答——理论上是这样,可对于那些顽劣的屡屡提醒仍不肯认真听课的孩子的?正所谓倘若你带着情绪提问一个孩子,那你必不会耐心、期待、欣赏、鼓励!
3.要营造一种静候静思的课堂氛围。当被提问的同学暂时回答不上来时,其他同学必小手高举急不可耐,教师要引导他们静候。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坚持要听到被提问者说点什么的决心的时候,其他同学应该会安静下来。
4.上文所说第二个黄金等待期,我在《孩子课上爱说乱说怎么办》曾详细阐述,不再多言。
先试对文章开头提出问题作答:
1.我不从那些举手的问起反而从那些不举手的问起,会不会挫伤举手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答:重要问题提问2~3名不举手的学困生中等生后,会从举手同学中提问,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2.对于那些不举手的孩子,他们明显是没想出来或还没准备好,我提问他们合适吗?对他们是否有负面影响?
答:文中具体操作第2条中已说得非常清楚,不再啰嗦。
反思:
1.此举的一大弊端是课堂将失去那种激动和兴奋,它相当于是放慢速度等待中差生跟上来。长期下去会有两种可能的走向:一是会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慢等待中可能一部分孩子的注意力已开始转移,这是我最大的担心;二是会培养出一种静思善思的氛围。具体长期实践效果需从三个方面衡量:一是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二是整体的学习积极性情况,三是学习静思善思的氛围。
2.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整体特别是学困生,虽照顾了学困生,可是否以牺牲其他同学的学习时间和积极性为代价?能否将这种照顾后移到复述或练习环节进行,倘若本人说不清自己的练习题答题情况可请其同桌或前后桌优等生来说。
综上,“重要问题大面积提问且从学困生问起”这种慢等激思的方法只是众多帮助学困生方法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教师为理解而教所采取的种种措施,“重要问题大面积提问且从学困生问起”的效果如何效率如何,均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另见拙文《给学困生实实在在的帮助》。
2018.12.12记:
今日辽宁有幸听了辽宁李晓梅老师的执教与讲座。
她在讲座中提到的提问方法,倒是与我不谋而合,再次印证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如何才能避免学困生被提问时总是毫无想法呢?我受到石家庄杨亚伶老师的启发,想到了在预习本上下功夫在备课时就重点考虑他们的方法。
2018.12.14记:
原来的想法仅仅是为激发需求,无论学生说的如何我都暂不做评价,既是大面积就会提问很多人,这段时间内所有学生都在原地踏步做出发前的准备而没有实质性地向前迈进,他的弊端是会使本来就没有耐心的小学生失去最宝贵的黄金学习时间,课堂第5~25分钟时间段。
与其这样,不如布置预习,让大家逗有所准备,在同一平台展开对话的好。
这种方式什么时候可以用一下呢?当没有布置预习作业而内容又比较重要时可以偶尔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