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称赞一位作者很会用故事去”讲道理”的时候,除了是因为他很会打包教训,使其份外悦耳动听、容易消化之外;恐怕更是因为他深明故事的思考之道。——梁文道
第一次看杨照的书,对其人早有耳闻,台湾知名的知识分子。书里一百篇富有人文情怀味道的杂文,文风朴实平和。会联系起台湾社会的现实来予以评判。对大陆社会其实同样适用。开放,自由,民主的社会,台湾已经领先我们很多了,大陆何时能有所进步改变?
我们都有同样的悲观。看着一些东西正在败落,也同时看到沉渣泛起。我只是相信一切皆流,无物常驻。那些难以撼动的事物,终会隳于时间之流。我们只需静默地等待,做好随时接管的准备——在应许的那个世界到来之前。
这是一本关于常识的书,在缺乏常识的年代里显得愈发珍贵。作者大概是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看到种种问题与不足,他想让这个社会变得好一点,于是做他能做的,企望能影响人的“观念”,他用一个个小故事,来讲一点点小常识小道理。哎,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多难啊,有时候根本就是鸡同鸭讲,永远无法沟通。他基本是平和的语气,多么难得,大陆基本没有这类作者了。
他的故事往往是事例,并不会给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果,而是把结尾直接引向问号,勾着你自己去思考。故事是他中药前的蜜饯,故事后口中是中药的回味。在滤过的药渣里,我看见荣格在拈花微笑,他放进了一味药,叫集体无意识。官方说法就是指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是喜欢杨照书中的第三辑“找到自己的风格”。我们生活的基本价值分歧很难并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到某种共同的部分。所谓求同存异,是观念论的核心。
比起那些坊间所谓的公知,杨照显然更加的接地气。通过故事讲道理的这种方式自古就有,只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大潮中,逐渐被人们忘记了。他提供了一些思考,不过有些思考也仅仅是流于表面。整体来说,这本书应该是很有诚意的一本书。文章中所提到的“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不仅仅海峡两岸都需要警惕。一直以来,公共知识分子在当前语境下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不讨论公知,仅觉得公知多提出的多是观点和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正如作者本人说的那样,他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不过在“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投机者盛行的时代,对社会发展的乐观似乎需要更多的努力。
承载观念,所以才能改变人,才能改变历史。然而书不能只承载观念,只有观念的书,是暴君是独裁者,讲观念的书,要有故事要有生活,大量的故事大量的生活,这样才能保证书中传递的观念,是软的不是硬的,是动的不是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