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听《小辞店》,觉得它被人们喜欢是有原因的。
人物对话太甜了。一口一个贤店姐,不停的说情深意好。女主也哭哭啼啼,不愿意男主离开。这种私密的感情放在大庭广众之下欣赏,很容易打动人心。
还有一个唱段,是《蓝桥会》里面的。
女:水桶不要回家转,男:魏魁元走上前,扯住妹妹裙边,女:扯住我的裙边所为哪一件?男:我心想与大姐求讨姻缘。女:井边无法把姻缘现,男:我就跪到正儿二三月清明边,向大姐偷偷磕脑要讨姻缘。女:正儿二三月不把姻缘现,男:我就跪到四五六月大炎天,晒死我书呆子总要姻缘。女:六月天不把姻缘现,我就跪到七八九月重阳边,我还是要姻缘。女:重阳不把姻缘现,男:我就跪到十冬腊月过年边,向大姐偷偷下跪总是要姻缘。女:腊月二十三家家要送灶,男:讨不到姻缘我不想回家过年。
句式整齐,还把月份叠加重复,反复的要姻缘。可谓甜到掉牙。
然而知道剧情的都不禁唏嘘感叹,因为二人最终双双殉情而死。那么作者的有意写甜就是在强调对比,就是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小辞店也是殉情,题材有相似之处。作者的对比手法也都运用娴熟。
戏剧强调要情节集中,毕竟舞台演出一两个月小时,不能像连续剧,甚至不像电影,所以这美感的细腻刻画尤其重要。
美,人情的美,自然是人人希望的生活。所以这两部戏曲都不惜笔墨的反复渲染,匠心独具。
戏曲爱表现人物对话,所谓言为心声。听众有幸旁观,也自然满足一种心理需求吧。
有点遗憾我的小城没有戏曲演出,想要看要到很远的南方吧。我们这流行二人转。可是也见不到舞台演出了。也许是电视光盘尤其现在的直播影响了收视率,可能到现场还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记得小时候我们乡就有剧场。唱样板戏吧,还是评剧了,记不得了。
那时是一毛钱一票吧。有幸被大人带入剧场,看舞台上画着浓妆的演员,听男人女人大着嗓门演唱,觉得非常好玩。还有一项好玩的是大孩子妈妈背着,装小孩儿,小孩子妈妈领着,自然就免票,那种蹭戏的紧张也一直记到现在。
或者就在剧场门前坐着,快散场了看门的人就走了,人们就去看个结尾。
那时候社会条件都不是很好,可以却有戏看,现在生活好了,戏却跑到了手机上,怎么回事呢?
那时候也最羡慕演员,觉得他们得天独厚,有一副好嗓子。听说谁曾经在剧团工作过就很激动,想象她是怎么在舞台上表演的。
我认识的一位长辈就是评剧演员,可是后来去做了裁缝。我的一身婚礼服装就是她裁剪的。我一直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