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_孟森《明史讲义》
如果说励志逆袭,中国上下五千年这两位爷绝对是极好的榜样。
汉高祖刘邦在47岁之前,基本就是在村口混吊儿郎当式的人物,萧何就说他整天喜欢吹牛,干不成什么事。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史记》
而明太祖朱元璋,就更惨了,网友曾以游戏的口吻说他的经历,就是开局一个破碗。。。但其实,朱元璋“开局一个破碗”的情况也是十八九岁,情况已经比之前好很多了,他真正的开局,是父母亲人被饿死,甚至连一块安葬至亲的地方都没有的境遇,而他自己,不过是朝不保夕,命如浮萍的草芥罢了。
但即便如此,前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后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一个宣传口号都能响彻千年。
起点如此低,无赖,混日子的刘邦,要饭,混不下的朱元璋,但最后的却能开创一个时代,这其中,这两位究竟靠的是什么?
1.没有远大理想
估计这第一条,读者就开始喷了,怎么能说刘邦和朱元璋没远大理想?刘邦见秦始皇巡游车驾的壮丽,不是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吗?朱元璋,就是从他自己的名字来说,元璋本来都有推翻元朝的意思,这些还不是远大理想吗?
别急,刘邦所说的“大丈夫当如是”,基本和你看电视,心潮澎湃之际说:“我要是和马爸爸一样有钱该多爽”就是一个德行,正所谓,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工资两千五。
而朱元璋呢,元璋二字确实有推翻元朝的隐意,但要注意,元璋这个名是他自己后来自己改的,他自己出生时候正儿八经的名字是朱重八,重八,直面意思就是两个八,就这名,远大理想?宏伟大业?
但,我说的无远大理想,并不是说没有理想,而是两位在行动上都是极强的现实主义者,不做无谓空想,而是不断根据局势的变化灵活的调整方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创立汉朝,驱除鞑虏,的确是极其远大的理想,但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绝非一个以上帝视角认为的既定方针。
因此,回到历史中,刘邦入关即便约法三章,规规矩矩,但那时和项羽干,他也发怵,而朱元璋,他讨伐张士诚的檄文,还打着大元正统的名义责问张士诚狡猾善变呢!
因此,勿好高骛远,忌空谈大义,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干好当前的事,挺多抬头看看,预估下三到五年的趋势,适时的调整策略,就足以领跑很多人了。
2.怂
别笑,看了历史你就会发现,不管两位是真怂还是装怂,在每一次的抉择上,往往都是谨慎小心,很少看到大开大合,激进冒进的斗争策略。
鸿门宴上,刘邦对着项羽说,我哪有什么野心,我就是项将军下的小卒子啦。而朱元璋,无论是在郭子兴时期的低调隐忍,还是后期面对陈友谅、张士诚、韩林儿等人规规矩矩的奉龙凤年号,典型不冒头,不称王的主。
即便是看作战风格,项羽“破釜沉舟”那叫一个豪气,反而刘邦就显得有那么一点“猥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总不如项羽那么英雄般的酣畅淋漓;
朱元璋呢,洪都(南昌)保卫战之后,他自己总结说这次太冒险了,以后要注意,要攻打大都了,常遇春都说直接干过去,那那么多废话,朱元璋还说不行,最好”先剪羽翼,再缓图之“,比较稳妥。
都说徐达带兵就一个稳字,其实,朱元璋有过之而不及。
但我们打过魔兽对战的都知道,“猥琐流”往往是一流的高手。
怂,也不是指缺少勇气,而是从不做亏本买卖,闷声发大财,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不断壮大。
3.创业前期,有福同享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
后面刘老板吹嘘自己用人给力的名言就不说了,关键看黑体部分,这才是普通人为什么拥护刘老板的原因。
“与天下同利”,也就说给我干活,该给你的利益一分不会少,甚至干的好就多给。
刘邦在这方面做的极其出色,后期暂且不说,在前期的分封诸王的时期,基本都是按军功给足好处,甚至定下了没有军功,不能封王的优良传统。
这倒令人想起了现在的华为,最新的调查显示,无论清北还是985,最优秀的毕业生第一雇主却是华为,毕竟理想太遥远,现实太骨感,平凡的普通人还不过是追求点安稳快乐的生活罢了,而这,归根到底,没物质基础?何论其他?
因此,辛苦归辛苦,只要钱给够,自然能广召天下英才。
回到朱元璋,至少人家在一起搞事情的前期,对待自己兄弟也确实不薄,对待一些有名的文人学士,也是给大房子,高工资的。
这,就是两位之所以团队人才济济,战斗力如此强悍的直接原因。
4.运气
其实,第四点其实比上述三点都重要的多。
说运气,似乎有点主观主义,但换个说法,就好比前段时间纪念大会上,大佬说的说“感谢这个时代”,是不是就很让人深思了?
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但当我们总结历史的时候,却总喜欢过分夸大个人奋斗的作用。
对此,刘邦倒一直都是有比较清楚的认知的。
当他亲率大军平定英布叛乱之后, 中了箭,加上年纪也大了,病的就比较重,媳妇给他找了好大夫,刘邦就问医生自己的病情,医生就说“病可治”,结果,刘邦却做出了这样的反应
“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事实证明,刘邦不是蔡桓公,他这也不是讳疾忌医,而是一个暮年老人比较清楚自己的情况罢了,他也一如既往的好脾气,没给治病,但还是给了大夫“赐金五十斤”(没考证汉初五十斤是多大一笔钱,但估计如果是朱元璋,估计有点悬了)。
最关键的还是他自己说自己取天下,是天命,或者化用一句新颖的话,是时代的召唤。
笑归笑,没有秦二世而亡,天下纷纷,诸侯并起,四十老几,一事无成的的刘邦极大可能一生也就那样了,而没有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靠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撑几个回合之后有多大概率当上皇帝?
因此,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先人总结的历史规律,而“尽人事,顺天命”也绝非不思进取,而是准确的辨证主义。
《资治通鉴》中对刘邦的性格特点的描述极为精要:“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故”,这是一个连小兵见了都感觉亲切的人,而朱元璋,每次在奏折中总说,“臣本淮右布衣”,都带着一点朴实布衣气。
但往往就是因为起自布衣,他二位不仅知道民生疾苦,创业不易,也知道人性的真实,对部下不小气,对事又谨慎小心,也就是因为出身底层,他两更喜欢实干而非虚言。
自古以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者实多,“披肝沥胆,咬牙肯干”者太少,我们总觉得前者占尽优势资源,何往而不胜?殊不知,低调隐忍,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无论逆境顺境都能不断进步的人,才真正值得敬畏。
完。
推荐阅读: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司马迁《史记》(汉高祖本纪)
吴晗《朱元璋传》
孟森《明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