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今天,有位11个月零3天的孩子,他的体重21磅,名字叫阿尔伯特,父亲是哈瑞特•莱恩医院的一名护理。同一年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已经当上了伯尔尼大学的编外讲师,正向着更为不朽的科研之路进军。
两位阿尔伯特都在为科学献身,只是小阿尔伯特当时还没有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能力,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华生医生的一名实验对象,他是一名坚定的环境决定论者,其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或盗贼。”
华主席的实验目的是建立阿尔伯特对小白鼠恐惧反应的条件反射。一个重21磅的孩子,怎么会怕仅自己体重几十分之一毛茸可爱的小白鼠捏?
华主席把阿尔伯特玩了三天的小白鼠从笼子里放出来,拿到他面前。小阿尔伯特把左手很自然伸向小白鼠,就在小手即将触碰到小白鼠的一霎那,试验者在他脑后敲响了那根钢条,钢条发出的响声让小阿尔伯特猛烈地跳起,并向前摔了下去。
片刻后,他伸出右手想去触摸小白鼠,就在他刚刚触碰到小白鼠时,试验者又在他脑后敲响了钢条,他猛烈地跳起,然后向前摔倒,不过比前面一次多了哭泣,他开始哭泣!实验后,他的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
仁慈的华主席停止了实验,停止实验是为了更好的开始实验,一周后当一切看起来都恢复常态,小白鼠又出现了。
重复进行刺激,小白鼠出现,实验员敲响钢条,伴随着巨大的噪音,小阿尔伯特惊起,然后又倒了下去。继续同样的刺激,他还是同样的反应。
继续实验,没有敲响钢条,只是让小白鼠出现在孩子面前。这时孩子的反应是:皱起眉并哭泣,而且伴随着身体猛烈向左退缩的行为。
以后只要小白鼠单独出现,阿尔伯特在看到它的一霎那就会哭泣,扑倒在地,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地板上向前爬行。
实验验证了个体情绪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复杂情绪可以由非习得性情绪衍生出来,证明了情绪并非来自遗传,而主要是因为外界的刺激。
小阿尔伯特今年正好100岁,我很想和他面谈一次,聊聊他是否还记得婴儿时发生的故事,如今是否还会对小白鼠心存恐惧?
可是在94年前,也就是小阿尔伯特六岁的时候,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死亡证明书上写的是“脑积水”,也有人说他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先天就患有某些疾病。
感谢他为人类科技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愿他在天堂里不再承受苦难和折磨,再也听不到敲响钢条那刺耳的噪音,如果有来生一定要给予他足够的温暖与陪伴,这世界亏欠他一个美好的生活。
至于做实验所需要面对的伦理困境,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