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我一度有一个误区。写作嘛,写呗,越写越能写,越写越会写。
这段时间的我,却越来越质疑这样的想法。
什么?熟能生巧,还能有错?
是的,这道理似乎理所当然,但是感觉上对的东西实际上却不一定靠谱。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时从高处扔下一个大铁球和一个小铁球,哪个先落地?在伽利略做了那个著名的实验之前,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都是认为大球先落地。实际上呢?俩球同时落地!
写作这事也一样,感觉越写越简单,实际上未必。网络上写字的人数不胜数,坚持了几年十几年的也不在少数,然而写出名堂,写出名气,写出好作品的却凤毛麟角。
事实胜于雄辩,写作这事,着实不易。如果认为写作就是简单的量变引起质变,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今天,我写作的信心再次收到重挫。怎么回事?一个同事要评选系统内部的工作达人,要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宣传文案。我搜肠刮肚一下午,才勉强憋出了一百字,各种生搬硬套,堆砌成语。看上去还能骗骗门外汉,可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毛病,内容单一,毫无特色,无病呻吟。
虽然我也没有特别丰富的写作经验,但是偶尔也写点文章发发感想,对写作至少不陌生。可悲的是,让我写一篇一百字的文案却写不好。
再举个例子,假设你们公司成立十周年了,现在领导让你写一篇宣传文章,要求展现公司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创业征程,彰显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展望公司未来的无限可能。来吧,您觉得有多少把握?
我反正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如此宏大的话题,总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东拼西凑写完的文章,读起来也是干瘪瘪的,不够丰满,不够大气,感觉完全体现不了公司的波澜壮阔。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写作也一样,没点技术也只能凑个热闹。
所以,写作这事不容易,也需要技巧,也讲究方法。
我们平时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需要写作的机会,文体也是五花八门,通讯稿、事迹材料、总结报告、申请书等。这些都是对我们写作能力的挑战,让我们倍受煎熬。
为什么我们感觉写了很久,在文字中混迹了那么久,却始终写不好呢?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一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创作。我们写自己熟悉的话题,我们用熟悉的词语,我们写自己擅长的文体。这样的写作方式让我们陷在舒适区内,做了“井底之蛙”。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写作没有得到反馈。首先,你接到一个陌生的文字工作时,一头雾水,一筹莫展,却没有途径得到指导,只能自己闭门造车。其次,你写出来的文章没人指点,没有改进提高的措施或建议,久而久之,也只能原地踏步。
可惜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在拿自己写了多少篇和写了多少字说事。没有催化剂,你可能永远无法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各种文体,各种文案,想切换自如,轻松应对,必须要下一番苦功夫。这是文字从业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也是职场人士必须的生存能力。
当然啦,全能型的选手可遇不可求,更多的创作者可能会坚持自己擅长的领域。想要逃离原地踏步的厄运,也要尝试突破,尝试改变,与高手切磋,请高人指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很难找到高人或者好的老师,那么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去学习那些优秀的文章,去分解和分析那些经典的文章。找到同领域内的顶尖创作者,精读他们的文章。
可以模仿富兰克林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自己根据同一个话题进行创作,再进行对比,分析对方哪里好,好在哪里。
说起来容易,听起来简单,真要实践起来就费事了。任何一次突破的背后都充满了血和泪。
我们更享受在键盘上手指飞舞的快感,却对停下来慢一步充满了排斥。
不停地写,快马加鞭,却始终在兜圈子。停下来,慢一步,找准方向,方可向前。
写作,快就是慢,慢才是快。